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重读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2-08-01 22:22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虽然有不少人进行了研究,但是鲜有学者从当今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重读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正是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性研究。首先,通过阅读资料,我们发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在巴黎公社运动失败、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缓和以及东方社会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时代背景中形成的,以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为主要内容而展开研究的。马克思通过研究东方社会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特别是农村公社的保存,认为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直接由前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进而发展生产力,变更生产方式。马克思同时还认为,通过革命来变革社会制度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要吸取和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生产力和文明成果,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其次,本文主要讨论了马克思本人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由此而得出了“历史趋势的一致性和具体道路的多样性相统一”、“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和“开放创新”等几个方法论原则,并追述了这些方法论原则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成功实践和发展的过程。最后,我们进一步分析...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国内研究状况
1.2 新时代背景
1.2.1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东西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1.2.2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
1.2.3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2.1 对亚细亚所有制形式的研究
2.2 对俄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
第三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3.1 历史趋势的一致性和具体道路的多样性相统一原则
3.2 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原则
3.3 开放创新原则
第四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原则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4.1 尊重历史发展趋势,成功实践了中国道路
4.1.1 成功实践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1.2 成功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2 尊重人民大众的选择,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
4.3 改革开放创新,中国崛起之路
第五章当代启示:中国模式引领世界
5.1 坚持宏观调控,发挥社会主义优势
5.2 积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5.3 升级开放战略,积极引导世界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国家与权威危机——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政治逻辑及受挫原由[J]. 弓联兵. 人文杂志. 2011(01)
[2]关于中国模式讨论的几点思考[J]. 余逊达.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06)
[3]试论领导干部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先锋表率作用[J]. 鲍振东. 社会科学战线. 2010(12)
[4]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中国就业政策选择[J]. 付诚. 社会科学战线. 2010(12)
[5]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优势显现[J]. 南俊英. 中州学刊. 2010(06)
[6]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概况及其意义[J]. 赵志浩.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0(05)
[7]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三层逻辑探析[J]. 欧永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8]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J]. 吴玉.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9]从开放战略向国际战略的升级——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J]. 张幼文. 国际经济评论. 2010(04)
[10]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新特点、新态势[J]. 裴长洪. 国际经济评论. 2010(04)
博士论文
[1]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 王聚芹.复旦大学 2005
[2]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化批判[D]. 张春姣.黑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马克思跨越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D]. 姜茜.安徽大学 2010
[2]试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 艾荻.黑龙江大学 2009
[3]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D]. 夏兵玲.湖南师范大学 2009
[4]试论马克思的两大社会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 周婷.华中科技大学 2008
[5]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探索[D]. 尹彩峰.华南师范大学 2007
[6]跨越设想引发的社会历史规律研究[D]. 刘丽威.武汉大学 2005
[7]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D]. 吕翠微.黑龙江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68285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国内研究状况
1.2 新时代背景
1.2.1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东西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1.2.2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
1.2.3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2.1 对亚细亚所有制形式的研究
2.2 对俄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
第三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3.1 历史趋势的一致性和具体道路的多样性相统一原则
3.2 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原则
3.3 开放创新原则
第四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原则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4.1 尊重历史发展趋势,成功实践了中国道路
4.1.1 成功实践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1.2 成功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2 尊重人民大众的选择,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
4.3 改革开放创新,中国崛起之路
第五章当代启示:中国模式引领世界
5.1 坚持宏观调控,发挥社会主义优势
5.2 积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5.3 升级开放战略,积极引导世界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国家与权威危机——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政治逻辑及受挫原由[J]. 弓联兵. 人文杂志. 2011(01)
[2]关于中国模式讨论的几点思考[J]. 余逊达.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06)
[3]试论领导干部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先锋表率作用[J]. 鲍振东. 社会科学战线. 2010(12)
[4]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中国就业政策选择[J]. 付诚. 社会科学战线. 2010(12)
[5]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优势显现[J]. 南俊英. 中州学刊. 2010(06)
[6]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概况及其意义[J]. 赵志浩.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0(05)
[7]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三层逻辑探析[J]. 欧永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8]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J]. 吴玉.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9]从开放战略向国际战略的升级——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J]. 张幼文. 国际经济评论. 2010(04)
[10]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新特点、新态势[J]. 裴长洪. 国际经济评论. 2010(04)
博士论文
[1]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 王聚芹.复旦大学 2005
[2]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化批判[D]. 张春姣.黑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马克思跨越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D]. 姜茜.安徽大学 2010
[2]试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 艾荻.黑龙江大学 2009
[3]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D]. 夏兵玲.湖南师范大学 2009
[4]试论马克思的两大社会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 周婷.华中科技大学 2008
[5]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探索[D]. 尹彩峰.华南师范大学 2007
[6]跨越设想引发的社会历史规律研究[D]. 刘丽威.武汉大学 2005
[7]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D]. 吕翠微.黑龙江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68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68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