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视野

发布时间:2022-08-02 10:19
  马克思主义要成功地实现其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首先离不开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对它的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解释问题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之展开深入研究的理论成果却十分少见。鉴此,本论文将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学理视野,以深入研究和发掘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规律为理论祈向,以促进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新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中国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为实践目标诉求,试图在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解释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一门专门研究在中国如何实现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学问——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论文由绪论和正文部分共十章三十节内容构成,约23万字。绪论主要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选题缘由及其研究述评。重点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研究思路、存在的问题、研究困境以及研究出路等等。第2章主要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问题。在科学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合法性的基础上,从事实判断的角度重点论述了探寻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规律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元哲... 

【文章页数】:2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选题缘由及其研究述评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思路
        1.1.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性缺席的根本原因
        1.1.2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关联
        1.1.3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具体思路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1.3 研究困境与出路
        1.3.1 研究困境的生成原因
        1.3.2 研究困境的主要体现
        1.3.3 摆脱研究困境的出路
第2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问题
    2.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合法性
        2.1.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合法性的概念界定
        2.1.2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合法性确立的依据
    2.2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对象
        2.2.1 “理解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
        2.2.2 “作为科学理解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2.2.3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理解?”
    2.3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基本问题
        2.3.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基本问题的概念界定
        2.3.2 文本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基本问题的合理根据
        2.3.3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基本问题的理论维度
第3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3.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性质
        3.1.1 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的概念言说及学术论争
        3.1.2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科学界定
        3.1.3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定位
    3.2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方法
        3.2.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方法的概念界定
        3.2.2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确立依据
        3.2.3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价值
    3.3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判定标准
        3.3.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判定标准的概念界定及其研究向度
        3.3.2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判定标准及其理论维度
第4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领域及其比较视域
    4.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美学领域
        4.1.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审美学语境
        4.1.2 审美学语境下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美学向度
    4.2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历史领域
        4.2.1 历史与历史领域的概念诠释
        4.2.2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历史向度
    4.3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语言领域
        4.3.1 语言以及语言领域的本体论诠释
        4.3.2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语言向度
    4.4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比较视域
        4.4.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中比较视域的概念界定
        4.4.2 中国马克思主义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之比较
        4.4.3 中国马克思主义同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之比较
        4.4.4 不同历史情境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之比较
第5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
    5.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条件
        5.1.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条件
        5.1.2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条件
        5.1.3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条件
    5.2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5.2.1 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
        5.2.2 形成了科学的革命型解释范式
        5.2.3 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
    5.3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评价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
    6.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条件
        6.1.1 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成功经验的历史继承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基础
        6.1.2 对时代主题以及中国社会实践特点的科学把握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条件
        6.1.3 邓小平优越的自身条件也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主体条件
    6.2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6.2.1 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
        6.2.2 形成了科学的改革型解释范式
        6.2.3 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
    6.3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评价
第7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
    7.1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条件
        7.1.1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条件
        7.1.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及方法论基础
        7.1.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条件
    7.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7.2.1 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
        7.2.2 形成了科学的综合创新型解释范式
        7.2.3 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
    7.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评价
第8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
    8.1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条件
    8.2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8.2.1 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
        8.2.2 形成了科学的理性整合型解释范式
        8.2.3 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
    8.3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评价
第9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原则及其理论特色
    9.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原则
        9.1.1 “回到马克思”的解释目标诉求与“实事求是”的理论原则
        9.1.2 “如何回到马克思”及“回到哪个马克思”的现实解释困境与“解放思想”的理论原则
        9.1.3 “让马克思走入当代”的实践解释目标诉求与“与时俱进”的理论原则
    9.2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特色
    9.3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基本规律
第10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历史地位及其未来走势
    10.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历史地位
        10.1.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历史地位之概念诠释
        10.1.2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历史地位之历时态透视
        10.1.3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历史地位之共时态考量
    10.2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未来走势
        10.2.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未来发展的逻辑基础
        10.2.2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未来发展的几种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668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68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1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