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生活异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5 17:26
  我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国的网民数量随着网络普及程度的提高而逐年增长,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参与网络生活的主力军。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诸如网络游戏成瘾、迷网避实等一系列网络生活异化问题。种种网络生活异化现象使得大学生逐渐受控于网络且与自己的本质相背离,严重制约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本文在对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等五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实证调查的结果,结合马克思异化理论对大学生网络生活异化的主要表现、成因进行较为详细而缜密的分析,并相应地提出可行性较强的解决对策。本文正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以“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产生过程与主要内容”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整理研究国内外学者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从劳动异化理论与交往异化理论角度梳理了马克思异化理论,奠定了本文的理论根基。第二部分,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从网龄、日均上网时长、主要上网地点以及上网目的等角度分析了大连市五所高校受访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基...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与主要观点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
        1.对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批判
        2.对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批判
        3.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创立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
        2.《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的交往异化
二、大学生网络生活异化的表现
    (一)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网龄
        2.大学生日均上网时长
        3.大学生上网主要地点
        4.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二)高校学生群体网络生活异化的主要表现
        1.以迷网避实为主导的网络生活
        2.以虚度享乐为本位的网络生活
        3.以逐名利己为追求的网络生活
三、大学生网络生活异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科技与经济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反作用
        1.新媒体兴起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
        2.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外来思潮的冲击
        3.市场经济发展对个人价值观的干扰
    (二)高校传统教育与网络发展情况适应度较低
        1.教育活动与教育理念脱节
        2.教学手段与时代背景脱钩
        3.教学评价与学生需求脱离
    (三)家庭教育的偏差和缺失
        1.家庭对网络知识本身缺少全面认识
        2.家庭对学生网络教育未有正确引导
        3.家庭对学生网络活动缺乏有效监督
    (四)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1.个人主义思想的兴起
        2.自身人生理想的偏差
        3.个体网络认识非理性
四、解决大学生网络生活异化的有效对策
    (一)净化社会网络生活环境
        1.完善网络行为法律法规
        2.提高网络后台监管技术
        3.构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二)强化高校网络教育建设
        1.发挥校园网络的教育功能
        2.完善校园网络条件建设
        3.提高教师运用网络育人能力
    (三)优化家庭网络利用环境
        1.矫正家长对网络的偏差认识
        2.完善家长的网络教育技能
        3.提升家庭网络育人功能
    (四)提高大学生网络主体自觉
        1.矫正大学生的理想价值取向
        2.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整体观念
        3.提升大学生辩证提取网络信息的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问卷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附录二:大连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异化情况调查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尔库塞科技异化理论视阈下的网络异化研究[J]. 李翔.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2]犯罪的网络异化现象评析及其刑法应对路径[J]. 阎二鹏.  法治研究. 2015(03)
[3]网络异化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J]. 石文亭.  当代青年研究. 2014(06)
[4]网络青年的自我认同危机及其调适[J]. 肖霞.  中国青年研究. 2014(08)
[5]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维度[J]. 段文灵.  伦理学研究. 2014(03)
[6]犯罪“网络异化”与刑法应对模式[J]. 卢建平,姜瀛.  人民检察. 2014(03)
[7]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J]. 朱廷劭,李昂.  科学与社会. 2013(04)
[8]微时代的公民认同危机及治理[J]. 郑晓雨,杨文华.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9]试析网络社会人的主体间性[J]. 高文苗.  学术交流. 2013(07)
[10]人性的异化与回归:弗洛姆人性异化论新探[J]. 李红珍.  东南学术. 2013(03)

硕士论文
[1]网络人格的研究[D]. 孙健.西北工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91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91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8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