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转型期的利益群体分化
发布时间:2022-12-06 05:3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实际上是我国社会发展机制的重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全面调整,这必然会引发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变动和重组。这是一次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将使中国实现从以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模式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的社会模式的根本转变。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呈多样化的新格局。中国社会开始出现所有制不同、富裕程度不同的各类社会群体。 在我国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同时,新的社会阶层开始涌现。新的社会阶层是以改革开放为契机、以党的政策为引导、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以合理流动为途径逐步形成的。 这场社会变革与邓小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密不可分。众所周知,近20年来,中国的所有大政方针和政策,都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也就是说,将邓小平理论运用于实践,正是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结构演变的一个基本动因。首先,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和阶级斗争的新理论,突破了传统的阶级阶层分...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中国社会利益分化的历史背景和契机
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概况
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
三、 社会变革是中国社会阶层历史变迁的契机
第二章 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
一、 所有制的变革促进阶层的分化,阶层的分化深化所有制的变革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新阶层的产生、流动和发展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加速和加深了社会的分层与流动
第三章 利益群体分化的正向作用及负面影响
一、 社会阶层分化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正向作用
二、 社会阶层分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以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和调整社会群体分化与社会利益整合的辩证关系
一、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是协调各个社会阶层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矛盾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 把握和调整社会阶层分化与社会利益整合的辩证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分层与社会发展[J]. 李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3(01)
[2]如何构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体系[J]. 张富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2(04)
[3]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群体性利益矛盾问题的研究[J]. 杜德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2(03)
[4]从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发展基础看新的社会阶层的社会属性[J]. 陶庆. 广东社会科学. 2002(02)
[5]关于我国城市社会阶层划分的几个问题[J]. 郑杭生. 江苏社会科学. 2002(02)
[6]社会阶层分化是当代中国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J]. 齐卫平. 探索与争鸣. 2002(03)
[7]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配机制[J]. 夏杰长,李勇坚. 求索. 2001(04)
[8]贫富差距制约因素问题初探[J]. 朱光磊. 开放时代. 2001(08)
[9]论共同富裕目标与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兼论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J]. 朱步楼.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1(01)
[10]个人收入差距变动的中国假说及其验证[J]. 黄泰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0(05)
本文编号:3711170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中国社会利益分化的历史背景和契机
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概况
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
三、 社会变革是中国社会阶层历史变迁的契机
第二章 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
一、 所有制的变革促进阶层的分化,阶层的分化深化所有制的变革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新阶层的产生、流动和发展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加速和加深了社会的分层与流动
第三章 利益群体分化的正向作用及负面影响
一、 社会阶层分化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正向作用
二、 社会阶层分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以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和调整社会群体分化与社会利益整合的辩证关系
一、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是协调各个社会阶层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矛盾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 把握和调整社会阶层分化与社会利益整合的辩证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分层与社会发展[J]. 李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3(01)
[2]如何构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体系[J]. 张富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2(04)
[3]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群体性利益矛盾问题的研究[J]. 杜德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2(03)
[4]从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发展基础看新的社会阶层的社会属性[J]. 陶庆. 广东社会科学. 2002(02)
[5]关于我国城市社会阶层划分的几个问题[J]. 郑杭生. 江苏社会科学. 2002(02)
[6]社会阶层分化是当代中国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J]. 齐卫平. 探索与争鸣. 2002(03)
[7]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配机制[J]. 夏杰长,李勇坚. 求索. 2001(04)
[8]贫富差距制约因素问题初探[J]. 朱光磊. 开放时代. 2001(08)
[9]论共同富裕目标与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兼论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J]. 朱步楼.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1(01)
[10]个人收入差距变动的中国假说及其验证[J]. 黄泰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0(05)
本文编号:3711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1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