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演进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0 00:32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的关键,因此“和谐社会”也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批判和继承了中西方传统文化、以及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其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 本文归纳了中西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和谐思想以及中西方思想家对理想“和谐社会”的美好设想,说明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夙愿,是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但都是停留在现象上,并脱离了现实的经济基础,具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这一和谐思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提出了共产主义这一社会和谐的理想未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而进行了不懈探索。 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用和谐的方法处理各方面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他的和谐思想具有一定的空想性。邓小平总结了毛泽东实现社会和谐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将生产力...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中西方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理想探源
(二) 西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谐思想与社会和谐理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理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
(二)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社会和谐的特质
(三) 马克思恩格斯实现社会和谐理想的途径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和谐观
(一) 毛泽东矛盾观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二) 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观中的和谐思想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和谐探讨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意义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五、和谐社会思想演进的现实启示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和基础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求同存异,追求多元化的和谐统一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索[J]. 李松龄,尹斌. 求索. 2007(09)
[2]论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和谐发展意蕴[J]. 唐金培.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7(04)
[3]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J]. 张艳丽.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03)
[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及其历史局限性[J]. 高翔莲. 江汉论坛. 2007(05)
[5]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借鉴[J]. 周山.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7(01)
[6]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探析[J]. 王影. 求实. 2006(S2)
[7]浅论江泽民执政理念中的和谐社会思想[J]. 文敏. 铜仁地委党校学报. 2006(06)
[8]浅论江泽民执政理念中的和谐社会思想[J]. 文敏. 铜仁地委党校学报. 2006 (06)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前提及其实质[J]. 张中文. 学术论坛. 2006(11)
[10]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J]. 荀关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05)
硕士论文
[1]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研究[D]. 汪涛.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15686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中西方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理想探源
(二) 西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谐思想与社会和谐理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理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
(二)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社会和谐的特质
(三) 马克思恩格斯实现社会和谐理想的途径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和谐观
(一) 毛泽东矛盾观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二) 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观中的和谐思想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和谐探讨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意义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五、和谐社会思想演进的现实启示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和基础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求同存异,追求多元化的和谐统一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索[J]. 李松龄,尹斌. 求索. 2007(09)
[2]论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和谐发展意蕴[J]. 唐金培.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7(04)
[3]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J]. 张艳丽.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03)
[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及其历史局限性[J]. 高翔莲. 江汉论坛. 2007(05)
[5]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借鉴[J]. 周山.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7(01)
[6]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探析[J]. 王影. 求实. 2006(S2)
[7]浅论江泽民执政理念中的和谐社会思想[J]. 文敏. 铜仁地委党校学报. 2006(06)
[8]浅论江泽民执政理念中的和谐社会思想[J]. 文敏. 铜仁地委党校学报. 2006 (06)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前提及其实质[J]. 张中文. 学术论坛. 2006(11)
[10]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J]. 荀关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05)
硕士论文
[1]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研究[D]. 汪涛.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15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1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