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
发布时间:2022-12-17 23:21
论文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至第三章为第一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第四章为第二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与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第一部分,围绕马克思的政治理想的实现展开论述,而对于政治理想——人的自由的实现这一问题的理解,需置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之上,市民社会概念最早源于古希腊。古典时期的市民社会与国家是高度统一的。现代时期的市民社会与国家是分离的。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详尽地分析了市民社会概念,并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给出了唯心主义的解读。马克思从最初信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到社会实践呈现给马克思迥然不同的利益冲突(国家和法沦为私人利益的工具),这种对比使马克思陷入思想困惑之中,而费尔巴哈的两篇哲学短文令马克思豁然开朗,开始领悟到,不应到“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寻找开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而应到市民社会中寻找。从此,马克思在生成唯物史观之前的所有理论探究工作都是围绕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展开的。 通过研读世界历史、政治和政治经济学的著作,马克思在思想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如关于所有制及阶级问题、代表制问题、人民主权问题。马克思认识到,所有制在其中...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1章 马克思的政治理想与市民社会
1.1 青少年时期的政治理想
1.1.1 崇高理想与专业学习
1.1.2 博士论文中关于自由的理解
1.2 市民社会作为一般唯物主义内涵的出现
1.2.1 市民社会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中的位置
1.2.2 社会实践与唯心主义国家观的矛盾
1.2.3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原则的启示
1.3 市民社会与马克思的政治理想
1.3.1 政治理想由理论论证向具体化的社会实践推进
1.3.2 市民社会与马克思的政治理想
第2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生成前的思想进程
2.1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起源
2.1.1 古典时期: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合一
2.1.2 现代意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
2.2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初次论述
2.2.1 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哲学透视
2.2.2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证
2.3 理论上的突破: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2.3.1 所有制及阶级问题、代表制问题、人民主权问题
2.3.2 宗教异化的根源: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
2.3.3 人类解放:消灭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
2.4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市民社会
2.4.1 研究经济学的动力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启
2.4.2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思想溯源
2.4.3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
第3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
3.1 《神圣家族》与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基本框架
3.1.1 《神圣家族》的写作目的——批判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
3.1.2 物质生产方式的重要性与唯物史观的粗略框架
3.1.3 私有制与无产阶级解放使命的确立
3.1.4 实践观与现实的人的观点的确立
3.2 《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3.2.1 马克思写作初衷:批判李斯特经济理论的唯心主义
3.2.2 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
3.3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上的唯物史观思想的完整表述
3.3.1 唯物史观的前提论述
3.3.2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明确表述与唯物史观的诞生
3.3.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与唯物史观
第4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与其哲学观的变革
4.1 关于马克思哲学观的多视角的解读
4.1.1 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
4.1.2 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马克思哲学形成中的作用
4.2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4.2.1 方法上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痕迹
4.2.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态度:赞美之余的少许不满
4.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态度的彻底改变
4.3.1 马克思态度转变的条件剖析
4.3.2 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与新世界观的萌芽
4.3.3 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实质是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
4.4 基于市民社会概念上的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4.4.1 感性活动超越感性直观
4.4.2 现实的历史中的人超越抽象直观的人
4.4.3 实践中改造世界超越理论中批判世界
4.5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与其哲学观的变革
4.5.1 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哲学观中的重要位置
4.5.2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与其哲学观的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中“市民社会”解读的探讨[J]. 刘长庚. 社科纵横. 2010(11)
[2]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J]. 孙正聿. 哲学研究. 2010(05)
[3]理性自由法遭遇到物质利益——青年马克思为其法哲学思想寻求现实根基[J]. 文学平.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09(00)
[4]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J]. 郭湛,谭清华. 哲学研究. 2008(05)
[5]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J]. 孙利天.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02)
[6]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内涵之探讨[J]. 李佃来.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03)
[7]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J]. 汪信砚,夏昌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03)
[8]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J]. 孙正聿. 哲学研究. 2007(03)
[9]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 苏海龙. 学术探索. 2007(01)
[10]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本质的矛盾”的揭示及唯物史观之创建[J]. 隽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博士论文
[1]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 崔予姝.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国家与自由[D]. 张琼.吉林大学 2009
[3]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D]. 刘兴章.复旦大学 2008
[4]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 蒋红.复旦大学 2006
[5]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现实的个人[D]. 侯永刚.复旦大学 2005
[6]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D]. 张有奎.复旦大学 2004
[7]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分析[D]. 陈晖.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李斯特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D]. 张雪魁.河北大学 2004
[2]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D]. 刘义飞.广西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720852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1章 马克思的政治理想与市民社会
1.1 青少年时期的政治理想
1.1.1 崇高理想与专业学习
1.1.2 博士论文中关于自由的理解
1.2 市民社会作为一般唯物主义内涵的出现
1.2.1 市民社会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中的位置
1.2.2 社会实践与唯心主义国家观的矛盾
1.2.3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原则的启示
1.3 市民社会与马克思的政治理想
1.3.1 政治理想由理论论证向具体化的社会实践推进
1.3.2 市民社会与马克思的政治理想
第2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生成前的思想进程
2.1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起源
2.1.1 古典时期: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合一
2.1.2 现代意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
2.2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初次论述
2.2.1 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哲学透视
2.2.2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证
2.3 理论上的突破: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2.3.1 所有制及阶级问题、代表制问题、人民主权问题
2.3.2 宗教异化的根源: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
2.3.3 人类解放:消灭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
2.4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市民社会
2.4.1 研究经济学的动力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启
2.4.2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思想溯源
2.4.3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
第3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
3.1 《神圣家族》与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基本框架
3.1.1 《神圣家族》的写作目的——批判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
3.1.2 物质生产方式的重要性与唯物史观的粗略框架
3.1.3 私有制与无产阶级解放使命的确立
3.1.4 实践观与现实的人的观点的确立
3.2 《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3.2.1 马克思写作初衷:批判李斯特经济理论的唯心主义
3.2.2 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
3.3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上的唯物史观思想的完整表述
3.3.1 唯物史观的前提论述
3.3.2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明确表述与唯物史观的诞生
3.3.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与唯物史观
第4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与其哲学观的变革
4.1 关于马克思哲学观的多视角的解读
4.1.1 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
4.1.2 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马克思哲学形成中的作用
4.2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4.2.1 方法上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痕迹
4.2.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态度:赞美之余的少许不满
4.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态度的彻底改变
4.3.1 马克思态度转变的条件剖析
4.3.2 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与新世界观的萌芽
4.3.3 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实质是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
4.4 基于市民社会概念上的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4.4.1 感性活动超越感性直观
4.4.2 现实的历史中的人超越抽象直观的人
4.4.3 实践中改造世界超越理论中批判世界
4.5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与其哲学观的变革
4.5.1 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哲学观中的重要位置
4.5.2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与其哲学观的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中“市民社会”解读的探讨[J]. 刘长庚. 社科纵横. 2010(11)
[2]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J]. 孙正聿. 哲学研究. 2010(05)
[3]理性自由法遭遇到物质利益——青年马克思为其法哲学思想寻求现实根基[J]. 文学平.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09(00)
[4]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J]. 郭湛,谭清华. 哲学研究. 2008(05)
[5]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J]. 孙利天.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02)
[6]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内涵之探讨[J]. 李佃来.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03)
[7]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J]. 汪信砚,夏昌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03)
[8]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J]. 孙正聿. 哲学研究. 2007(03)
[9]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 苏海龙. 学术探索. 2007(01)
[10]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本质的矛盾”的揭示及唯物史观之创建[J]. 隽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博士论文
[1]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 崔予姝.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国家与自由[D]. 张琼.吉林大学 2009
[3]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D]. 刘兴章.复旦大学 2008
[4]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 蒋红.复旦大学 2006
[5]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现实的个人[D]. 侯永刚.复旦大学 2005
[6]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D]. 张有奎.复旦大学 2004
[7]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分析[D]. 陈晖.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李斯特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D]. 张雪魁.河北大学 2004
[2]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D]. 刘义飞.广西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720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20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