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从符号到大众化——传播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3-03-09 19:19
  本文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个符号,探讨它在中国如何被表达和传播,以及这种表达和传播如何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通过概念符号间所指和能指的比较,对马克思主义误解和歧异从语义学角度进行澄清,明确“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能指,并进一步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和归宿。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在对它的书写、阅读和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且是由阐释它的相关概念体系所确立的。在这个过程中,书写者、阅读者和传播者的主体差异性、概念体系间互相支撑和说明的程度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对马克思主义误解和歧异。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内涵演变的阶段性分析以及概念符号间的语义学分析将是本文的重点。分析的目的是期望能够消除由传播或者概念互指所产生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和歧异,使得“马克思主义”符号的所指和能指实现最大程度的统一。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只能是符号的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符号意义的日常生活化,使得“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一个政治传播符号,而且还是一个能够在日常生活领域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认知和情感...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关于选题
    二、方法论及视角
    三、思路与框架
        1.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
        2."马克思主义"的能指及传播
        3."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
    四、研究综述
    五、创新与结论
第一章 作为符号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符号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与内涵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表述
        3.符号:一个新的视角
        4.从符号视角看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符号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的书写
        2."马克思主义"的阅读
        3."马克思主义"符号的传播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段性分析
        1.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共和国前30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内涵在中国的演进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变化
        2."马克思主义"的规定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意群链
        1."意群链"与符号认知
        2."马克思主义"现代境遇
        3."马克思主义"的"意群链"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缘起
        1."意识形态"的概念
        2."意识形态"的效应
        3.意识形态批判及中性化趋势
    二、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不是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意识形态?
        3.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负担
        1.科学还是意识形态?
        2.批判,还是合理化?
        3.多元还是一元?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境遇
        1.意识形态终结,还是马克思主义终结?
        2.泛意识形态与淡化意识形态
        3.意识形态的询唤,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价值符号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
    一、"科学"的内涵与传播
        1."科学"这个概念
        2."科学"在中国
        3.当代对科学的反思
    二、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对自己学说的定位
        2.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论证
    三、"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论困境
        1."正确性"之困
        2."普遍性"之累
        3."简约性"之误
        4."经验性"之难
    四、重建"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的关系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信仰
    一、"信仰"的缘起
        1."信仰"是什么?
        2.信仰的内容与确立
        3.中国人的信仰观
    二、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与信仰
        2."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
        3."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蕴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误区
        1.信仰的科学性
        2.信仰的工具性
        3.信仰的政治性
        4.信仰的客观性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1.树立"我"的信心,即人的主体性
        2.树立对"社会"的信心
        3.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背景
        1.时代背景
        2.思想背景
        3.认知背景
        4.理论背景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若干困境
    三、大众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
        1.符号与大众化
        2.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于日常生活的回归与超越
        1."马克思主义"与日常生活
        2.大众化与日常生活化
        3.从大众化看"马克思主义"符号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758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58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e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