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中国化早期探索 ————以沈泽民为例
发布时间:2023-03-11 23:10
本文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在现代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试图概括其有效传播的主要特征,进而研究“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中国化”问题为何如此重要,以及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中国化”。本文以沈泽民的实践为样本,在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经济基础决定个人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中国化早期实践的核心主张。通过考察这种思想对沈泽民、张琴秋、丁玲、陈学昭等人的深刻影响,揭示此类简化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以期为当代中国妇女再解放提供有益启示。论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概述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与述评,研究思路与方法,总体阐述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三章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在1920-1930年代中国的传播情形,主要探讨其得以进行有效传播的原因,并对其典型特征进行概括。第四章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在现代中国早期传播中必须实现中国化的原因。第五、六章将“经济基础决定个人自由”这一理论主张对中国革命青年的实际影响展开具体分析。第七章从马克思“共同体”视角思考妇女解放道路,指出要重新认识“家庭”的作用,辩证看待“理性”与“情感”的关系。第...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意义:为何必须重新认识沈泽民?
二 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关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想阶段性发展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妇女解放思想研究内容综述
(三)关于沈泽民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在1920-1930年代中国迅速有效地传播
一 创办刊物
二 翻译原著
三 开办女学
四 创立妇女组织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在中国早期传播特征
一 依托组织,启蒙青年:共产国际与上海大学
二 运用新媒体、新语言、新视角传达民众心声:《民国日报﹒副刊》
三 凝聚新生力量、创建崭新生活:出国留学、创建根据地
四 培养骨干、引领时代:沈泽民与张琴秋
五 构造中国话语、简洁明了深入人心:“经济基础决定个人自由”
第四章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在现代中国的早期传播必须中国化?
一 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经典表述
二 沈泽民“有形的娼妓”与“无形的娼妓”言论被声讨的再反思
三 “经济基础决定个人自由”成为早期传播的核心主张
第五章 “经济基础决定个人自由”理论主张与中国革命青年的实践探索
一 沈泽民的成长:与同时代人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论争
(一)沈泽民经典文论剖析
(二)沈泽民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概述
(三)沈泽民与同时代人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论争
二 “经济基础决定个人自由”思想塑造了革命青年的品格
(一)对张琴秋的影响:革命婚姻
(二)对丁玲的影响:走出家庭
(三)对陈学昭的影响:巾帼不让须眉
三 “经济基础决定个人自由”思想之不足
第六章 女性解放思想与革命者的命运
一 张国焘:缺乏温情,革命简单粗暴
二 张琴秋:理性与温情抉择是否得当
三 沈泽民:“知与行”亦有可反思之处
第七章 从马克思“共同体”视角思考妇女解放道路
一 一 个时代的局限:“个人——组织”二元解放模式的反思
二 从“出走”到“回归”:电影《归来》与“个人、家庭、组织”三者辩证关系的思考
三 重新认识“家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家庭”存在差异
第八章 结语: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整体性传播仍有待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沈泽民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著译简表
附录二:与钟桂松老师的谈话记录
附录三:乌镇参观记录
附录四:沈泽民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出版原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760444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意义:为何必须重新认识沈泽民?
二 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关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想阶段性发展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妇女解放思想研究内容综述
(三)关于沈泽民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在1920-1930年代中国迅速有效地传播
一 创办刊物
二 翻译原著
三 开办女学
四 创立妇女组织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在中国早期传播特征
一 依托组织,启蒙青年:共产国际与上海大学
二 运用新媒体、新语言、新视角传达民众心声:《民国日报﹒副刊》
三 凝聚新生力量、创建崭新生活:出国留学、创建根据地
四 培养骨干、引领时代:沈泽民与张琴秋
五 构造中国话语、简洁明了深入人心:“经济基础决定个人自由”
第四章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在现代中国的早期传播必须中国化?
一 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经典表述
二 沈泽民“有形的娼妓”与“无形的娼妓”言论被声讨的再反思
三 “经济基础决定个人自由”成为早期传播的核心主张
第五章 “经济基础决定个人自由”理论主张与中国革命青年的实践探索
一 沈泽民的成长:与同时代人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论争
(一)沈泽民经典文论剖析
(二)沈泽民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概述
(三)沈泽民与同时代人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论争
二 “经济基础决定个人自由”思想塑造了革命青年的品格
(一)对张琴秋的影响:革命婚姻
(二)对丁玲的影响:走出家庭
(三)对陈学昭的影响:巾帼不让须眉
三 “经济基础决定个人自由”思想之不足
第六章 女性解放思想与革命者的命运
一 张国焘:缺乏温情,革命简单粗暴
二 张琴秋:理性与温情抉择是否得当
三 沈泽民:“知与行”亦有可反思之处
第七章 从马克思“共同体”视角思考妇女解放道路
一 一 个时代的局限:“个人——组织”二元解放模式的反思
二 从“出走”到“回归”:电影《归来》与“个人、家庭、组织”三者辩证关系的思考
三 重新认识“家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家庭”存在差异
第八章 结语: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整体性传播仍有待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沈泽民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著译简表
附录二:与钟桂松老师的谈话记录
附录三:乌镇参观记录
附录四:沈泽民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出版原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760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60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