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性别异化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17-05-22 19:05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性别异化理论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中性别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性别异化理论,从性别异化的理论基础、性别异化的表现及其消除以及性别异化理论的双重性展开讨论。同时立足于中国当前存在的女性困境,提出性别异化理论对中国女性解放的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本文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性别异化理论的源起进行了梳理,以性别异化理论、两种生产力理论以及分工理论为基础,分析异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结合的思想渊源和脉络进行探析;其次,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性别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异化产生的根源,介绍性别异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对女性性别异化的消解途径做出解读和阐述;最后,讨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性别异化理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析性别异化理论的理论价值,同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异化理论对当前中国存在的女性问题的启示意义。虽然现在中国男女平等已经作为国策推行,但仍然面临很多困境,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反思中国女性地位的现状,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推进作用。 本文的特色表现在选题上,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很少具体研究流派中的某一理论,,本文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性别异化理论进行探析具有一定的突破性。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性别异化理论为中国描述女性受压迫情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扬弃女性异化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劳动异化 性别异化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C913.6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9
- 1.1.1 课题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8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分析9-13
- 1.2.1 国内研究动态及分析9-10
- 1.2.2 国外研究动态及分析10-13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13-14
- 1.3.1 研究主要内容13
- 1.3.2 研究方法13-14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性别异化理论的源起14-22
- 2.1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性别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14-19
- 2.1.1 异化理论的演变14-16
- 2.1.2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16-17
- 2.1.3 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以及分工理论17-19
- 2.2 从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理论到性别异化理论19-21
- 2.3 本章小结21-22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性别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2-35
- 3.1 性别异化是女性受压迫的社会根源22
- 3.2 性别异化的表现22-26
- 3.2.1 女性的家务劳动异化22-23
- 3.2.2 性别角色的异化23-25
- 3.2.3 女性自我意识的异化25-26
- 3.3 性别异化的根源26-28
- 3.3.1 思想根源26-27
- 3.3.2 经济根源27
- 3.3.3 社会根源27-28
- 3.4 性别异化的消除28-34
- 3.4.1 家务劳动的变革29
- 3.4.2 生育自由的获得29-31
- 3.4.3 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31-33
- 3.4.4 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增强33-34
- 3.5 本章小结34-35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性别异化理论评析35-43
- 4.1 性别异化理论的合理性分析35-37
- 4.1.1 强调女性异化现象的特殊性35
- 4.1.2 对女性自身以及母亲职能异化现象的强调35-36
- 4.1.3 在理论反思中推进异化理论不断发展36
- 4.1.4 关注性别意识形态问题36-37
- 4.2 性别异化理论的局限性分析37-39
- 4.2.1 对女性自身的享受与收获的忽略37-38
- 4.2.2 过分强调男女两性在性别关系中的不平等性38
- 4.2.3 忽视了男性在女性解放中的重要作用38-39
- 4.3 性别异化理论对当代中国女性解放的启示39-42
- 4.3.1 当代中国女性解放存在的困境39-40
- 4.3.2 性别异化理论的启示40-42
- 4.4 本章小结42-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光;吴小慧;;从异化劳动到性别异化——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许鸿翔,周敏;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西方女权主义的吸收与借鉴[J];大连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戴雪红;女性解放的哲学思考——女性异化与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消解[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郭正红;从国外女权社会主义思潮透析现代女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虞晖;;分析女性受压迫问题的另一视角——《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述评[J];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02期
6 继红;新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02期
7 董美珍;;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中的科技发展与妇女解放问题[J];生产力研究;2005年12期
8 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9 刘梦;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述评[J];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10 吴小英;“他者”的经验和价值——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尝试[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性别异化理论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86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