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倾尽毕生心血为之奋斗的焦点,因为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人丧失自我的现象,他需要探寻人失去自我的现实根源、探索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的现实途径以及人重新实现自我时的理想境界,隐含于其中最深处的就是人的本质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是指引着他的思想和理论向前发展的一条核心脉络,他在不同时期关于人的本质的不同论断,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众多的共鸣与争论,并且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学者们更多地倾向于关注“人的本质”的内容和概念界定,对隐藏其中、支配着整个“人的本质”内容的思维方式却有所忽视。本文将抓住从抽象的人出发的思维方式转变到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实践思维方式这一逻辑线索,深究马克思如何一步步接近科学的人的本质论的过程。并紧密结合“劳动”和“社会关系”两个要素,挖掘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两个论断的内在辩证关系,全面梳理、总结和把握马克思人的本质论。 全文共有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是本文进行写作的前提条件,为下文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追溯了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历史渊源,主要梳理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西方近代哲学及德国古典哲学泰斗关于人学尤其是人的本质问题的观点,仔细甄别出他们观点中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论形成具有指导作用的部分,明确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梳理了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演化轨迹,意在深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寻找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本质的论述,抓住马克思从“抽象的人”出发的抽象思维方式,发展到两种思维方式的交锋,最终确立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实践思维方式这一思维转变逻辑,凸显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对马克思成熟的人的本质论的进行了全景展示,主要是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的两个重要论断出发,紧密结合“劳动”和“社会关系”两个要素,从两个不同维度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论进行深入解读,并且详细的透视了两个维度间的辩证关系。第五部分阐述了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终极指向,即“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本质的生成在历史和逻辑上的统一,寻求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及对我国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 人的本质 社会性实践 人的全面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3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13-15
- 1.3.1 论文结构13-14
- 1.3.2 创新点14-15
- 1.4 研究方法15-16
- 1.4.1 文献研究法15
- 1.4.2 综合分析法15
- 1.4.3 比较研究法15
- 1.4.4 跨学科研究法15-16
- 2 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历史溯源16-22
- 2.1 古希腊哲学对人的本质的懵懂16-18
- 2.2 中世纪哲学对人的本质的掩盖18
- 2.3 近代西方哲学对人的本质的抽象假定18-19
- 2.4 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继续深入19-22
- 3 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演化轨迹22-31
- 3.1 抽象的人的理想本质: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23-27
- 3.1.1 基于理性的人: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时期23-24
- 3.1.2 基于抽象的人: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24-27
- 3.2 现实的人的真正本质:从《神圣家族》到《共产党宣言》时期27-29
- 3.3 现实的人的生产劳动:从《雇佣劳动与资本》到《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29-31
- 4 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全景展示31-40
- 4.1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31-34
- 4.1.1 两种思维方式的交锋:预设人的类本质31-32
- 4.1.2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深刻内涵32-34
- 4.2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4-38
- 4.2.1 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提出人的现实本质34-35
- 4.2.2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深刻内涵35-38
- 4.3 二者关系之透视38-40
- 5 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终极指向40-46
- 5.1 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40-43
- 5.1.1 人的类本质的全面发展40-41
- 5.1.2 人的社会本质的全面发展41-43
- 5.2 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43-46
- 5.2.1 提升人的劳动能力43-44
- 5.2.2 变革社会制度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0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50-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扬;法律本质论的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0期
2 范兴元;“本质论”与共产主义远大目标[J];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05期
3 李文顺;;要从本质论的高度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陈祖耀;领导的本质是权力──兼与“三级本质论商榷[J];理论与改革;1995年07期
5 梁新华;从理想的本质论到实践的本质论──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新论的几点看法[J];河南公安学刊;1996年06期
6 蔡江红,徐桂林;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的背景及其揭示本质论的思路[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7 朱荣英;试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元本性及其时代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质论[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8 吉聚山;特征论到本质论:社会主义认识的逐步深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9 孙乐强;;从历史本质论到历史运作论:“资本主义”的理解历程——保罗·斯威齐的《资本主义发展论》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10 马东郊;周玉梅;;浅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江建文;;论文艺的理性本质与情感本质[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2 乔春梅;吴金锋;;毛泽东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论[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朴松花;本质论“论”出一条中国特色之路[N];哈尔滨日报;2011年
2 麻超;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四化两型”[N];团结报;2012年
3 王建兵;把握“营销本质论”[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叶俊;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2 张锴;“人的需要”的“实践人本质论”解读[D];西南大学;2010年
3 江琳;诺维尔的舞蹈本质论——《舞蹈和舞剧书信集》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5年
4 崔剑;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分析[D];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06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89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