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时代内涵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4-05-15 21:03
  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无疑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根据自己的生活轨迹追求幸福,人们提出了有关幸福问题这样那样的见解,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更是截然不同。论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丰富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时代内涵,共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面系统的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发展历程、特征、价值追求以及实现路径。第二部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内涵,具体是从劳动创造、需求、奉献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剖析;第三部分将探讨的内容转换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是积极的幸福观,是人民大众的幸福观,并且确立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时代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最后一部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时代启示,包括对构建当代中国幸福观的启示,对实现个人幸福的启示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综述
        2. 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阐释
    (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发展历程
        1. 马克思幸福观的萌芽与成熟
        2.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发展
        3.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传承
        4.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拓展
    (二)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特征
        1. 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特征
        2. 以人民幸福为依归是列宁幸福观的主要特征
        3. 追求集体幸福是毛泽东幸福观的显著特征
        4. 追求人民幸福与构建幸福社会是新时期幸福观的特征
        5. 中国梦就是人民的幸福梦
    (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价值追求
        1.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对幸福的根本追求
        2. 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最终的价值追求
    (四)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实现路径
        1. 斗争是人类获得幸福的根本途径
        2. 满足人的需求是人类实现幸福的必要途径
        3.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
二、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一) 劳动和创造是幸福的源泉
        1. 劳动和创造是获取幸福的基础
        2. 劳动和创造本身就是幸福
    (二) 需求是追求幸福的驱动力
        1. 需求是实现幸福的内在动机
        2. 需求的满足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三) 奉献是追求幸福的终极归宿
        1. 幸福是以奉献为最高目标
        2. 为人类奉献是最高的幸福
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时代内涵
    (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实践的积极的幸福观
        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实践的幸福观
        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积极的幸福观
    (二)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人民大众的幸福观
        1. 人民大众的幸福是劳动创造与生活享受的统一
        2. 人民大众的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3. 人民大众的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幸福观
        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导
        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确立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目标
    (四)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幸福观
        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实现幸福的重要保障
        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价值指向
四、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时代启示
    (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当代中国幸福观构建的启示
        1. 对幸福经济建设的启示
        2. 对幸福政治建设的启示
        3. 对幸福生态建设的启示
    (二)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实现个人幸福的启示
        1. 坚持科学的幸福观,把握幸福的方向
        2. 践行积极的幸福观,缔造幸福的生活
        3. 容纳健康的幸福观,升华幸福的内质
    (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2. 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3. 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实现生态和谐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974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974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d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