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6-05-19 12:02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1年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发展

张婷婷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各方面都有了飞速的进步,社会存在的变化引发了人们社会意识的变动。 首先因为中国内部正处于现代化转型期,转型本应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协调统一的发展,但中国的社会转型主要集中于经济层面,而文化转型比较缓慢。而文化转型深刻地关涉着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旋律。因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在于立足于我国文化现状,分析文化转型中的困难与矛盾。特别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问题、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问题、文化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关系问题。 其次从全球角度来看,经济一体化带动文化全球化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权利受到挑战,主体性危机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转型面临着文化转型的巨大困难:文化的主体性危机、主导文化的认同危机、多元文化的整合困境。但是同时中国自从进入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就已经看成是全球性的人类文化转型的内在组成部分,而已经展开的中国文化转型也应该是全球现代性建设不可离弃的资源。而且人类文化的当代转换正是不同的文化传统之对应于全球化的相互调适过程。如果没有中国文化转型的参与,全球现代性将是片面的和不健全的。 再次中国的主导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通过社会实践探索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观也受到了冲击。而主导文化本应调和多重文化矛盾使多样化的文化在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得到发展。 本文首先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文化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阐述,总结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实质,即文化起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其逻辑起点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文化现象要按照物质生产的基础作用来分析文化的发展规律,关注上层建筑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文化发展的丰富形态。从价值追求来说都是寻求人类的真正解放。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观也在继承这样的文化实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观的形成过程、理论特征的考察理解其基本内涵。接着深入研究分析中国当代文化出现的矛盾问题。中国文化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间距性使建构先进文化成为必然之举。马克思曾说过“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这就说思想对现实具有引导作用,现实也有趋近于思想的可能,这就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上构建能够更好的引导现实的先进思想,所以在最后一部分中展开对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的想象与构建,以此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但是文化的现实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再美好的设想脱离了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令人惋惜的,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丰富、改造原有的理论,理论才有生命力。同时理论不断地引导社会实践,理论才有其自身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122;A811.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1
  • 第1章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与文化观11-20
  • 1.1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文化理论11-15
  •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理论的发展15-17
  • 1.3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实质17-20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的历史考察20-24
  • 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分析20-22
  • 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特征22-24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化矛盾24-32
  • 3.1 文化主体性的危机24-25
  • 3.2 主导文化的认同危机25-28
  • 3.3 多重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整合困境28-32
  • 第4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文化想象32-38
  • 4.1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中促进文化的整合32-34
  • 4.2 在发扬民族文化中探求开放的人类性价值34-36
  • 4.3 在维护文化权利与承担责任中守护文化自主36-38
  • 结束语38-39
  • 参考文献39-42
  • 后记42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丁振中;;理论诉求与环境考量——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中国文化建设[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易艳;;论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交流;2012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傅梅芳;珠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邴正;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冲突[J];东疆学刊;2002年01期

    2 衣俊卿;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与批判指向[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3 漆思;;“易和哲学”论纲: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中国哲学理念[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4 衣俊卿;现代实践哲学的文化内蕴——兼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精神[J];开放时代;1995年06期

    5 衣俊卿;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化的裂变与整合——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文化精神的思考[J];开放时代;1996年02期

    6 贺来;人文精神与乌托邦情结──对人文精神的哲学反思[J];求是学刊;1996年05期

    7 黄万盛;衣俊卿;;在启蒙的地平线上——关于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问题的对话[J];求是学刊;2006年01期

    8 邹广文;;人类整体发展时代的文化创新[J];求是学刊;2009年03期

    9 邹广文;;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展开逻辑[J];求是学刊;2010年01期

    10 黄力之;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5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6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李端祥;;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龚武;龚圣理;;中国古代社会及其私有制的终结——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3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4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饶洪生;;遵义会议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7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任海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吕金薇;中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谢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探源及其突破性贡献[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海波;杨玉洪;;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历史嬗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郝立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发展的关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李敏;;近年来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许丽英;李明然;;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分析及出路探索[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3期

    6 孙红永;;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情绪的危害与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曾荣青;贾学鹏;贺义梅;;流动人口继续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对珠江三角洲农民工的调查[J];成人教育;2009年06期

    8 叶鹏飞;;探索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之路——基于社会交往“内卷化”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1期

    9 谢建社;谢宇;;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预期与构想——以珠三角“民工荒”为例[J];城市观察;2010年03期

    10 阎友兵;蒋晟;;农民工休闲活动现状及改进措施[J];城市问题;2006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静;成都市农民文化权益保障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邹显林;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家莲;论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文化观[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4 朱永安;新生代农民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文玉;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陈彪;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俊卿;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2 漆思;现代性发展理念的内部陷阱[J];长白学刊;2004年06期

    3 阿黛;重写现代性[J];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4 衣俊卿;文化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范式[J];江海学刊;2000年01期

    5 漆思;;中国哲学的“和”思维特质与和谐发展理念[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6 李小娟;近年来文化哲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0年06期

    7 罗骞;“现代性”批判的两种不同定向——论马克思资本批判与现代性哲学话语的基本差异[J];教学与研究;2005年07期

    8 邹广文;文化哲学的当代追求[J];求是学刊;1994年05期

    9 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与构建文化哲学——论世纪之交哲学理性的位移和发展趋向[J];求是学刊;2000年01期

    10 荆学民;文化哲学三形态检讨[J];求是学刊;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玉珍;追寻失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历史的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11期

    2 薛德震;;需要大大提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水平——回忆乔木同志在人民出版社座谈会上的讲话[J];出版广角;1997年03期

    3 蔡泽华;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相结合的若干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4 张欣;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基石[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洪晓楠;林丹;;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述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徐明君;;审美人类学与传播美学的马克思主义视野[J];名作欣赏;2010年29期

    7 王起奎,周春恒;论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发展[J];政工学刊;2003年04期

    8 徐则平;试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契合[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张瑞堂;杨震林;;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基本范畴与文化自觉[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10 汪先全;;马克思主义文化派的可喜创获——评介《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J];学术月刊;199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云岩涛;;马克思主义文化现代性的内涵[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韩斌生;;瞿秋白对毛泽东文化艺术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贡献[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友谊;;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文化精神的整合、创新[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5 时明德;曾昭式;;逻辑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6 宋淑敏;;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曾现锋;;文化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梁星亮;;论毛泽东的文化创新及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北京日报;2003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N];人民日报;2003年

    3 本报特约评论员;[N];西藏日报;2000年

    4 哲学所 徐崇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戴逸;[N];光明日报;2002年

    6 刘方政;[N];光明日报;2004年

    7 拉归 作者系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N];西藏日报;2002年

    8 陈良咨;[N];中国审计报;2003年

    9 盛和泰;[N];光明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郑璜 周思明 实习生 陈艳 整理;[N];福建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田旭明;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视域下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徐稳;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王宏宇;文化哲学: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鲍伯丰;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文化的变迁[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6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7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郝风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付秀荣;和谐多样: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云虹;张东荪文化观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冯叶婷;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的转向[D];山西大学;2008年

    3 王晓红;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转向[D];吉林大学;2007年

    4 宋晓敏;瞿秋白文化思想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贾继平;意识形态与个体自由[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6 邢鸿岳;葛兰西文化思想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张红冰;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李瑞艳;安德森的社会批判思想及其建构的马克思主义[D];山西大学;2008年

    9 韩雪莲;新时期中国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启示[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年

    10 马田芝;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D];武汉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47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6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