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发布时间:2016-05-22 16:23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兰州大学》 2006年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郑茹月  

【摘要】:和谐社会是人类向往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状态,和谐是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念,是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发展着的马克主义指导实践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本文主要从探求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渊源上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性和可能性,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文章首先引论了中外思想家的种种和谐社会理想,论证了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意义;其次文章主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以及他们的部分社会建设实践,从渊源上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部分实践经验;再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资本主义社会观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反思和借鉴,从而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克服不正确的方法,寻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道路和发展方向;最后总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过程,通过对他们社会建设思想的分析归纳,说明构建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和新贡献。 我们现今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经济和谐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充满人文关怀的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用爱心牵系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的新型社会管理的社会。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61
【目录】:

  • 导论:本课题选题意义与研究进展9-10
  • 第一篇 引论论证篇10-22
  • 第一章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10-15
  •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0-13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11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飞跃11-12
  •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12
  •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12-13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13-15
  •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13-14
  •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14-15
  • 第二章 人类和谐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社会15-22
  • 第一节 和谐社会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15-20
  • 一、中国思想家的和谐社会理想15-17
  • 二、西方思想家的“和谐思想”17-19
  • 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理想19-20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为和谐社会提供了条件20-22
  • 一、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存在条件的社会20-21
  • 二、社会主义就是力求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21
  • 三、社会主义就是扬弃人与人之间奴役关系的社会21
  • 四、社会主义就是保证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21-22
  • 第二篇 渊源分析篇22-48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探源22-48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批判中体现的社会建设观22-28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22-27
  • 二、列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27-28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28-43
  • 一、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构想28-33
  • 二、马克思、恩格斯后期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33-38
  • 三、列宁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建设思想38-43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社会建设思想和措施43-48
  • 一、法国巴黎公社的社会建设尝试及经验43-46
  •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及教训46-48
  • 第三篇 反思借鉴篇48-62
  • 第四章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启示48-62
  •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48-53
  • 一、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49-50
  • 二、阿多诺的实证主义与大众传媒批判50
  • 三、马尔库塞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50-52
  • 四、哈贝马斯的现代科学技术批判52-53
  • 第二节 垄断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53-55
  • 一、美国垄断学派巴兰与斯维齐的垄断资本理论53-54
  • 二、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54-55
  • 第三节 当代马克思主义其他代表人物对资本主义的批判55-57
  • 一、弗罗姆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分析55-56
  • 二、列斐伏尔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56-57
  • 第四节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评析与启示57-62
  • 一、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评析57-60
  • 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启示60-62
  • 第四篇 探索发展篇62-88
  •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62-79
  •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探索62-68
  • 一、毛泽东著作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63-65
  • 二、毛泽东著作中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归纳65-68
  •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认识68-75
  • 一、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认识69-70
  • 二、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归纳70-75
  •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启迪75-79
  • 一、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保证75-76
  • 二、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条件76-77
  • 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77-79
  • 第六章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79-88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分析79-83
  • 一、社会转型和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79
  • 二、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治理理念79-80
  • 三、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80-81
  •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81-82
  • 五、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南82-83
  • 第二节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贡献83-88
  • 一、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83-84
  • 二、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主动利用84-85
  • 三、和谐社会是人民的意愿和社会发展的方向85
  • 四、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85-86
  •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在于构建86-88
  • 参考文献88-8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9-90
  • 致谢9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立超;刘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之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6期

    2 程恩富;;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的典型[J];人民论坛;2011年22期

    3 ;李大钊 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的举旗人[J];中华儿女;2011年13期

    4 王延波;;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精神实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贺方彬;;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靳蕊卉;;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研究综述[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包心鉴;;常怀忧国之心 恪尽兴国之责——李慎明教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战略》读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6期

    8 胡祝欣;杜静宜;;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J];学理论;2011年21期

    9 高云;;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及其历史命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宋保傧;;“人本主义”逻辑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赵会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开展钱币研究工作[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7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许兴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柄;;毛泽东的《讲话》——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与文艺理论的完美交融[A];抗日战争与延安文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董瑞华;胡德平;;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野——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公共经济学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戴钢书;[N];中国艺术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田建明;[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钟平;[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记者 汪伟;[N];天津日报;2008年

    5 王杰;[N];学习时报;2008年

    6 【美】阿里夫·德里克 于海青 美国俄勒冈大学耐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郑萍;[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钟君;[N];光明日报;2008年

    9 记者 陈欣然;[N];天津教育报;2008年

    10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陈学明;[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茹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与和谐社会建设[D];兰州大学;2006年

    2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3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4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5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8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袁启文;论马克思人权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48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5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