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6-28 09:10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在经历了对思辨正义的困惑与批判时期之后,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正义论,从而形成了研究分配正义的独特路径。特殊性体现在分配正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与评价标准上。首先,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而历史唯物主义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出发,马克思把历史规定为“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鉴于劳动实践的主客体相统一性,人类历史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同时,也不能否认个人意志对历史进程的作用;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出发,由于本体论对方法论有决定作用,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事实性与规范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科学性表现在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逻辑出发点上,马克思没有从抽象的法权概念出发来考察分配正义问题,而是把分配正义置于生产方式之下来阐释;价值性表现在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逻辑旨归上,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以人价值主体性的实现作为最终诉求。与此同时,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也消解了学界持久的“马克思与正义”之争。历史唯物主义从未把“物质”作为研究本体,错误地认为经济决定一切,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因此,马克思从未拒斥分配正义理论。其次,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马克思在分配正义的评价标准上也必然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即评价标准既要立足于现实的生产方式,又要立足于人的主体性价值。正是由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类历史”作为研究本体,因此,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蕴含了丰富的理论特质,表现为实践性、历史性、阶级性、批判性。同时,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内涵表现为,从现实的生产实践出发,揭露了在私有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正义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剥削与异化现象,从而站在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构建了未来社会的分配正义标准。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既是规范性的经济理论,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人学价值,因此,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对中国的收入分配方式有启示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具有一定的历史正义性,社会应以“应得原则”作为分配正义的原则之一,保障经济主体“得所应得”的权利,做到应得与所得相符;第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实现劳动正义的基础,社会应以“劳动原则”作为分配正义的原则之一,保障劳动者的平等权利;第三,实现分配正义,体现需要原则。分配正义的实现应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分配正义 劳动实践 历史本体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18
  • 1.1 选题背景9
  • 1.2 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9-14
  • 1.2.1 研究现状9-13
  • 1.2.2 研究意义13-14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14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4
  • 1.3.2 研究方法14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14-15
  • 1.4.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4-15
  • 1.4.2 研究的预期创新点15
  • 1.5 分配正义的相关范畴辨析15-18
  • 1.5.1 公平、公正、正义内涵界定15-16
  • 1.5.2 正义与分配正义的内涵界定16-18
  • 第二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形成过程18-27
  • 2.1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创立的思想渊源18-22
  • 2.1.1 古典经济学视域中的分配正义思想18-19
  • 2.1.2 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19-21
  • 2.1.3 西方自由主义的权利与平等思想21-22
  • 2.2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形成过程22-27
  • 2.2.1 思辨正义的困惑22-24
  • 2.2.2 思辨正义的批判24-26
  • 2.2.3 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论的建立26-27
  • 第三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基本内容27-44
  • 3.1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哲学基础27-31
  • 3.1.1 人类历史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27-28
  • 3.1.2 历史唯物主义是事实性和规范性相统一的理论28-29
  • 3.1.3 分配正义的评价标准是实然和应然的统一29-31
  • 3.2 马克思关于生产与分配、分配正义关系的思想31-33
  • 3.2.1 生产与分配31-32
  • 3.2.2 生产与分配正义32-33
  • 3.3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基本特性33-36
  • 3.3.1 实践性33
  • 3.3.2 历史性33-34
  • 3.3.3 阶级性34-35
  • 3.3.4 批判性35-36
  • 3.4 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原则36-39
  • 3.4.1 马克思分配正义原则不是单一的36-37
  • 3.4.2 应得原则、劳动原则和需要原则的关系37-39
  • 3.5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建构逻辑39-44
  • 3.5.1 对资本主义分配非正义的批判39-40
  • 3.5.2 对未来社会分配正义的构建40-41
  • 3.5.3 实现分配正义的途径41-44
  • 第四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启示44-54
  • 4.1 我国收入分配中面临的困境44-47
  • 4.1.1 初始生产要素的分配非正义44-45
  • 4.1.2 分配政策制度的不完善45-46
  • 4.1.3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46-47
  • 4.2 关于我国现阶段分配正义的思考47-54
  • 4.2.1 不能离开生产力抽象的谈分配正义47-48
  • 4.2.2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实现劳动正义的基础48-50
  • 4.2.3 按生产要素分配具有一定的历史正义性50-51
  • 4.2.4 实现分配正义需要完善生产要素获取的制度环境51-52
  • 4.2.5 完善制度建设,,体现需要原则52-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7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57-58
  • 致谢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建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分配正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2 何建华;;市场效率与分配正义:一个历史和逻辑的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5期

3 戴剑波;;权利分配正义若干问题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朱晓玮;;分配正义中道德与政治因素透析[J];消费导刊;2009年06期

5 周华平;熊亮;;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兼论与罗尔斯分配正义论的比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王志刚;朱婷;;近年来国内分配正义原则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9年24期

7 朱琳;;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分配正义[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沈贺;;现阶段我国的分配正义问题[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姜涌;;分配正义的规范与限制[J];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10 张晒;;国家自主性与再分配能力:转型中国分配正义的一个解释框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海瑾;;解读邓小平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理论[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2 任晓莉;;实现分配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3 郑永奎;;社会保障是分配正义的延伸[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4 蔡春;;分配正义与教育公正[A];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5 蔡春;;分配正义与教育公正[A];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12年

6 游海疆;;和谐决策:善与善的冲突与路向[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后 阮思余;程序正义不解决,分配正义难兑现[N];东莞日报;2010年

2 朱四倍;“富人多交税”彰显分配正义[N];厦门日报;2006年

3 江西省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吴钢邋伍春辉;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 邓聿文;挂职锻炼与分配正义[N];中国经营报;2008年

5 龚蔚红 吉林大学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慈善不能代替分配正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雷颐;“分配正义”的前提[N];南方周末;2007年

7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 郭忠华;激活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动力[N];南方日报;2007年

8 本报评论员 易艳刚;分配正义与阶层固化[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王培刚;分配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6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 龚群;分配正义与消除贫困[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有璋;论当代中国分配正义[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李志江;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分配正义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2 顾明霞;作为观念与叙事的分配正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蓉丽;论分配正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梁贤华;哈耶克对罗尔斯分配正义思想的批判[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玉田;基于关系视角对分配正义的批判与补充[D];吉林大学;2016年

6 陈颖;荀子分配正义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7 王晓蕾;马克思恩格斯分配正义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8 王实;论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的两个原则[D];内蒙古大学;2016年

9 丁晨曦;论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正义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10 赵河兰;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天津商业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3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493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b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