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手稿”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17-06-28 14:07
本文关键词:“巴黎手稿”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32年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题名)首次公开出版,遂及在正在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引发了解读热潮。其中,以法国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者列斐伏尔、梅洛-庞蒂的解读,构成了对"巴黎手稿"之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解读之主要蓝图。本文认为,其基本特点包括:在具体-总体中,强调"总体的人"(total man)的"自然"与"历史"的"生成"过程,也即人的"存在的"属性,这种存在的属性,换言之,就是行动的哲学或日立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存在的哲学"(existential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巴黎手稿”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列斐伏尔 梅洛-庞蒂
【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15JDKDA020)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1932年,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其主要部分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题名,本文简称“1844年手稿”)首次公开出版后,随即于正在形成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人本主义一派)中引发了讨论热潮,由此,对于“巴黎手稿”的讨论不仅构成了正在兴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大厦之砖,而且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清涛;梅洛-庞蒂关于历史意义的思想[J];理论界;2004年04期
2 郑天U,
本文编号:494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494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