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正义思想的人学意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正义思想的人学意蕴
【摘要】:如何理解社会的正义并确立一个正义的社会?自古以来一直是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孜孜不倦所探讨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对正义的诉求已经不仅仅是哲学家和思想家书斋里的形而上学玄思,而是更多民众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正义、不公平、不平等现象从内心发出的强烈呼声。面对这种现状,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站出来,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和解答。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本文以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为切入点,通过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梳理,一方面归纳和阐释马克思正义思想的逻辑进程和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则试图揭示马克思正义思想和人及其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认为马克思正义思想的魅力在于两点:其一,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揭示了对正义的诉求不是以人类的理性抽象来衡量人类的行为、制度或其他社会事实,而是从正义所植根于的现实社会关系当中去理解,以一种唯物主义的视角,来探讨正义之于人类的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价值。其二,对正义的追求来自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其最终价值追求和价值旨归是人及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而,人对正义的追求过程也是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全文共有三章:第一章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考察,探究从《博士论文》至《莱茵报》阶段,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至《巴黎手稿》阶段,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至《哥达纲领批判》阶段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发展过程,揭示马克思正义思想的逻辑进程,即逐渐由抽象的思辨正义思想转变成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色彩的正义思想,最终形成了具体的实践正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社会正义思想的成熟。第二章论述马克思正义思想的人学意蕴,一方面,着重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出发点、聚焦点、落脚点三个维度来理解正义所追求的人性价值,即凸显“现实的人”与“人的实践”的重要意义,旨在消除“人的异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深入分析马克思正义思想之人学意蕴的具体表征,其主要表现在:“人的需要”是正义发展的持续动力,“人的实践”是正义实现的主要方式,“人的发展”是正义追求的人性价值。第三章探讨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的构建及思考的问题,即反思和批判现代西方社会正义的价值导向,思索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正义问题,确立中国观念层面和制度层面双重的社会正义目标,以更好地教化人性,实现人类社会高层次和谐发展。同时,在坚持“五位一体”过程中明确“人”的主体地位。并且需要培养马克思正义思想的中国语境,以及必须坚持世界正义这一广泛的人类正义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 正义思想 人学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附件3-4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8
- 一、 问题的提出10-11
- 二、文献研究综述11-16
- (一)国内研究现状11-13
- (二)国外研究现状13-15
- (三)目前研究不足的现状分析15-16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6
- 四、论文创新点16-18
- 第一章 马克思正义思想的逻辑进程18-28
- 1.1 从《博士论文》至《莱茵报》阶段18-21
- 1.1.1 倡导社会正义的理性精神18-20
- 1.1.2 抽象的思辨正义20-21
- 1.2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至《巴黎手稿》阶段21-24
- 1.2.1 找寻社会正义的物质基础21-22
- 1.2.2 鲜明的唯物色彩22-24
- 1.3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至《哥达纲领批判》阶段24-28
- 1.3.1 探索社会正义的实现路径24-26
- 1.3.2 具体的实践正义26-28
- 第二章马克思正义思想的人学意蕴28-36
- 2.1 马克思正义思想的人学理解28-32
- 2.1.1 现实的人——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出发点28-29
- 2.1.2 实践与人的异化——马克思正义思想的聚焦点29-31
- 2.1.3 人的解放——马克思正义思想的落脚点31-32
- 2.2 马克思正义思想之人学意蕴的具体表征32-36
- 2.2.1“人的需要”是正义发展的持续动力32-33
- 2.2.2“人的实践”是正义实现的主要方式33-34
- 2.2.3“人的发展”是正义追求的人性价值34-36
- 第三章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的构建及思考36-45
- 3.1 反思批判现代西方社会正义的价值导向36-39
- 3.2 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的实现途径及其价值39-45
- 3.2.1 坚持经济建设——明确“人”在生产力中的地位39-40
- 3.2.2 推进制度改革——保障“人”的基本权利40-41
- 3.2.3 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人”的实质正义41-42
- 3.2.4 加强文化发展——培育“人”的公正意识42-43
- 3.2.5 实现生态正义——改善“人”的生存环境43-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9-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家祥;;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历史演变[J];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04期
2 赵家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7期
3 潘宁;;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赵杨坤;;从实践角度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文本[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舒前毅;赵丽娟;;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正义观实践转向的“基石”[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童萍;;价值性和真理性的统一:马克思正义观的方法论原则及其当代启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贾丹;;马克思的社会正义观及其现实价值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罗贵榕;;马克思正义思想研究述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9 王彬彬;;论马克思正义观的当代价值[J];理论界;2012年10期
10 及旭;王乙晗;;对马克思正义观的独特之处的探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彪;马克思正义观探析[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2 许金周;马克思正义观及当代价值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3 霍刘芳;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嬗变[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4 张珍;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彭宗忠;论马克思人学革命[D];燕山大学;2012年
6 唐之风;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意义[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黄立存;论马克思的人本思想[D];南昌大学;2013年
8 郭士博;马克思人学思想生成论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正义思想的人学意蕴
,
本文编号:514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51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