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枣庄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枣庄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人类逐渐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应运而生。从枣庄市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其经济和城市发展主要依靠煤炭支撑,常年大量开采加之粗放利用使煤炭等矿产资源藏量不断下降,城市发展失去动力,另外,随着进一步的煤矿加工开采,也带来了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土地塌陷、资源枯竭、大气污染等伴随而来,经济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枣庄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枣庄市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相结合,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枣庄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仍需调整;煤炭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型工业发展面临威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恢复难度大三个方面,进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其目的是找到实现枣庄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最后得出结论,枣庄市下一步经济发展重点和方向是:增强民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GDP导向,重塑政府考核体系;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监督机制;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修复生态环境,开发新能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枣庄 经济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A8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10
- 1.1.1 研究背景8-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研究综述10-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5-16
- 1.3.1 研究思路15-16
- 1.3.2 研究方法16
-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16-17
-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17-23
-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17-20
- 2.1.1 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7-18
- 2.1.2 关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18-19
- 2.1.3 关于解决生态危机的措施和途径19-20
- 2.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20-23
-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枣庄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3-25
- 3.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枣庄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23-24
- 3.2 枣庄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24-25
- 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枣庄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25-32
- 4.1 枣庄市概况25
- 4.2 枣庄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25-27
- 4.3 枣庄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27-32
- 4.3.1 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仍需调整27-30
- 4.3.2 煤炭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型工业发展面临威胁30-31
- 4.3.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恢复难度大31-32
- 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枣庄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32-36
- 5.1 民众环保意识缺乏,生态价值认识不够32-33
- 5.2 政府过于追求GDP,缺乏对企业的正确引导33-34
- 5.3 企业片面追求利润,缺乏约束限制34
- 5.4 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有效的生态监督机制34-36
- 6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实现枣庄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36-42
- 6.1 增强民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发展理念36-37
- 6.2 实施绿色GDP导向,重塑政府考核体系37
- 6.3 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监督机制37-38
- 6.3.1 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37-38
- 6.3.2 完善生态监督机制38
- 6.4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38-40
- 6.4.1 转变传统工业的发展方式,变单一模式为多种模式39
- 6.4.2 扶植和发展新兴工业39
- 6.4.3 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高端化39-40
- 6.5 修复生态环境,开发新能源40-42
- 6.5.1 治理修复生态环境40-41
- 6.5.2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循环经济41
- 6.5.3 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41-42
- 结论42-43
- 注释43-46
- 参考文献46-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48-49
- 致谢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行;;傣家人的生态观[J];今日民族;2006年10期
2 徐文越;;论马克思生态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3 姜雪梅;;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对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4 朱耀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观内涵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杨正权;论龙崇拜与西南民族生态观[J];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01期
6 王国祥,濮培民;人类文明演化的生态观[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06期
7 徐民华;为了地球上的生命——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03期
8 余莉;;马克思实践生态观的发端[J];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9 杜薇;;仡佬族的“护持”生态观[J];绿叶;2006年03期
10 杨光;田丽华;;地理环境与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生态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莹;;战国儒道生态观比较[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郭亚全;;论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科学发展[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3 胡鹏飞;;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生态观简论[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下)[C];2012年
4 魏颖;;中医药文化中的和谐生态观[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5 刘胜康;杨顺清;;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的现代价值——兼论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A];西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4年
6 段多梅;;从《管子·地员》篇管窥我国古代的生态观[A];2013第八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3年
7 黄燕;田贵平;竟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8 李国英;;21世纪我国水利发展的生态观[A];中国水利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屈丽蕊;高飞;;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3年
10 胡家祥;;中华文化讲求生态美的哲学基础[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南省郴州市环保局 曹国选;加强宣传教育 培养农民的生态观[N];中国环境报;2013年
2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冯之浚;树立科学的生态观[N];经济参考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夏先清;唐古村:“香巴拉”的生态观[N];经济日报;2014年
4 程相占;探索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的统一之途[N];中华读书报;2014年
5 通讯员 何大为;哈巴河:矿业大县的生态观[N];阿勒泰日报(汉);2013年
6 [德] 伊林·费切尔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梦海 译;卡尔·马克思的生态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记者 王春华;沿海建设须引入生态观[N];中国改革报;2008年
8 朱同丹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党总支书记 教授 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根基[N];无锡日报;2013年
9 外宣;外商布局安徽生态观光业[N];安徽经济报;2013年
10 ;中国传统生存智慧与生态观[N];文汇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秀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及其影响探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 姜国凡;马克思生态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佳专;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我国的实践及其意义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鸿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藏族生态文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祝敏;生态文明导向下中学生积极生态观的培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狐臣;马克思的生态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娇;我国小学生能源素养培育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温静;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郭婉茹;生态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8 周瑞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D];新疆大学;2016年
9 刘家存;马克思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10 张鹏鹏;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49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549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