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点和逻辑出发点,同时也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始终。主体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问题,对其讨论关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认知。在当代哲学研究中,对西方主体性思想的批判、反思乃至解构不断出现。另外,“主体性的黄昏”、“主体性的终结”和“主体的死亡”成为当代颇有影响的哲学话语,其旨在重新建构主体性。因此,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对当代重新建构主体性以期呼唤其回归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首先,文章基于时间维度以“实体主体论—认知主体论—生命主体论”为基本脉络来探析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之渊源。其次,从历史生成性出发来考察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以“博士论文时期—《莱茵报》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为时间脉络,相应地总结出意识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主体性缺失、实践主体性和阶级主体性思想。另外,从“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和历史的存在物”和“个体和整体的统一”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对主体的理解,同时把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基本特征归结为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在此基础上,从分析和总结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的主体性思想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发展。最后,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来挖掘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其中,文章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主体性思想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5
- 1.1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7-8
- 1.1.1 选题依据7-8
- 1.1.2 选题目的8
- 1.1.3 选题意义8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8-12
- 1.2.1 国外研究状况8-10
- 1.2.2 国内研究状况10-12
- 1.3 预期目标12
- 1.4 研究方案12-15
- 1.4.1 研究思路12-13
- 1.4.2 研究方法13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13-15
- 2.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渊源15-20
- 2.1 古希腊哲学的实体主体论15-16
- 2.1.1“人是万物的尺度”15
- 2.1.2“思维着的人是万物的尺度”15-16
- 2.1.3“实体就是主体”16
- 2.2 近代哲学的认知主体论16-18
- 2.2.1“我思,,故我在”16-17
- 2.2.2“理性为自然立法”17
- 2.2.3“绝对精神是实体和主体的统一”17-18
- 2.3 现代人本主义的生命主体论18-20
- 2.3.1“上帝已死”18
- 2.3.2“存在先于本质”18-20
- 3.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内容20-28
- 3.1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形成20-24
- 3.1.1“意识主体性”20-21
- 3.1.2“人的主体性”21
- 3.1.3“主体性缺失”21-23
- 3.1.4“实践主体性”和“阶级主体性”23-24
- 3.2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内涵24-26
- 3.3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特征26-28
- 3.3.1 能动性26
- 3.3.2 自主性26-27
- 3.3.3 自为性27-28
- 4.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发展28-35
- 4.1 列宁主义的主体性思想28
- 4.2 毛泽东思想的主体性思想28-30
-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性思想30-35
- 4.3.1 邓小平理论的主体性思想30-32
- 4.3.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体性思想32-33
- 4.3.3 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性思想33-35
- 5.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当代价值35-51
- 5.1 理论价值35-40
- 5.1.1 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省35-37
- 5.1.2 对“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反思37-38
- 5.1.3 对人的理解原则的变革38-39
- 5.1.4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借鉴39-40
- 5.2 实践价值40-51
- 5.2.1 主体性与党的建设40-41
- 5.2.2 主体性与“五位一体”建设41-47
- 5.2.3 主体性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7-48
- 5.2.4 主体性与“有尊严的幸福生活”48-51
- 结束语51-52
- 参考文献52-54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54-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青会;;主体性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武步成;李坤;李月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性再探——以科学实践观为视域[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唐克俭;也谈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与刘森林同志商榷[J];求是学刊;1991年02期
4 黄功勤;关于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年06期
5 黄献清;贺争平;;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培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04期
6 孔易人;毛泽东的主体性思想浅析[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0年03期
7 李祥;“三个代表”思想中的主体性思想[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8 周洪军;论中西不同的哲学创设对主体性思想孕育的影响[J];理论学刊;2005年11期
9 王瑞军;;论主体性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实践取向[J];法制与社会;2008年36期
10 洪波;;个人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社会主体——解读马克思的主体概念[J];探索;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国铎;;对马斯洛学生主体性思想及其活动论的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保彦;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国晶;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迪[D];兰州大学;2009年
2 闫青会;论主体性思想的发展[D];山西大学;2005年
3 姬海涛;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何兵兵;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南昌航空大学;2014年
5 李秀娟;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D];宁夏大学;2003年
6 张莹;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主体性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万寒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阈下劳动主体性思想论略[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2年
8 庞瑜;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志勇;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郑州大学;2007年
10 任学鹏;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79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579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