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17:15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空间 马克思社会空间 空间生产 空间正义
【摘要】:社会空间在哲学界失语的状态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被打破,在此之前“空间遭到贬值,因为它站在阐释、分析、概念、死亡、固定还有惰性的一面”,代表性事件是1974列斐伏尔发表的《空间的生产》。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空间状态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是传统的哲学理论局限于时间的视角,无法为当前面临的空间挑战做出合理解释。西方学界许多流派开始参与到社会空间的讨论中,他们与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深入互动,否定时间对于空间的绝对优先地位,“强调空间、地理的社会批判作用,构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这些努力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哲学和社会学知识范式的修正。哲学界对于社会空间的内涵主要有三种观点:自然运动在社会中的映射;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空间的扬弃;社会关系在空间上的反映。本文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因为它表明社会空间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空间及其实践性。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讨论的具体问题包括三个方面。20世纪的社会批判理论历经多次转向,最终空间批判成为主流。诸多学派分别从不同视角探究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包括福柯的“异托邦”、大卫·哈维的“时空压缩”、苏贾的“第三空间”、卡斯特的“流动空间”、詹姆逊的“认知图绘”、庞蒂的“直觉空间”等。本文第二章选取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思潮的部分代表性思想,弄清他们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又回到马克思主义,深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发展逻辑以及资本主义空间生产走向全球的影响,在扬弃的基础上借鉴有益成果。本文认为,他们最大的贡献就是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分析推广到全球空间矛盾,即空间生产全球化与空间资源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国内学界有关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它继续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利于指导我国社会空间生产建设。第三章分析了国内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研究的四个视角(资本化、全球化、城市化、人学),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成果也指出存在缺乏理论自主等问题。如果说“时间可以检验一切”是真理的话,“空间可以检验一切”也完全成立,因为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逐步走向正义的空间史。未来社会空间形态必然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不断实现正义的的形态,是符合“自由王国”构想的形态。第四章探讨了人类社会走向空间正义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实现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社会空间 马克思社会空间 空间生产 空间正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一、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10-11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11-13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13-14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14-15
-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基本理论15-24
-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内涵15-18
- 一、社会空间的概念界定15-16
- 二、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内涵16-18
-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两个阶段18-20
- 一、以《博士论文》为代表的第一阶段18-19
- 二、以《大纲》和《资本论》为代表的第二阶段19-20
- 三、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其他著作20
-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空间主要讨论的几个问题20-24
- 一、“用时间消灭空间”20-21
- 二、对落后国家和民族的空间剥削21-22
- 三、全球资本化及其后果22-24
-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在西方的影响24-43
- 第一节 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观24-37
- 一、列斐伏尔:从“空间生产”到“空间的生产”25-31
- 二、大卫·哈维: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31-37
- 第二节 后现代学者的社会空间观37-40
- 一、卡斯特:流动空间37-39
- 二、福柯:微观空间39-40
- 第三节 评价40-43
-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国内研究述评43-51
- 第一节 国内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43-45
-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44
- 二、二十一世纪前十年44
- 三、近五年以来的研究状况44-45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的四个阐述视角45-49
- 一、资本逻辑的视角45-46
- 二、全球化的视角46-47
- 三、城市化的视角47-48
- 四、人学的视角48-49
- 第三节 不足之处与积极意义49-51
- 一、不足之处49
- 二、积极意义49-51
- 第五章 走向空间正义51-61
- 第一节 什么是空间正义51-56
- 一、马克思正义观51-53
- 二、空间与正义的辩证关系53-54
- 三、社会正义与空间正义54-56
- 第二节 空间正义的可能性与必然性56-58
- 一、空间正义的可能性56-57
- 二、空间正义的必然性57-58
- 第三节 如何走向空间正义58-61
- 一、完善马克思空间正义理论58-59
- 二、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空间生产59
- 三、空间革命59-61
- 结语61-62
- 致谢62-63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63-64
- 参考文献64-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磊;;“社会空间”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J];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01期
2 陈荣武;;论青年发展社会空间的挤压与再构[J];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12期
3 朱垭梁;;法律权利的社会空间阐释——作为社会空间的法律权利[J];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4 朱健刚;;打工者社会空间的生产——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务部的个案研究[J];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2008年00期
5 唐·巴特尔;试论社会时空的规律性[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1999年S3期
6 李春敏;;近年来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研究综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海力波;;“三界”宇宙观与社会空间的建构——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族群空间观念的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8 李国庆;;美国研究视阈中的三K党运动——以“中层结构”和“社会空间”理论为视点的论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曹凯;京剧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w挛胖芸,
本文编号:610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10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