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层空间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实践建构与持续进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外层空间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实践建构与持续进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外层空间安全 安全治理体系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实践。在外层空间探索利用实践中,征服空间、利用空间的能力决定着空间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而空间主体的互动关系对空间"生产力"——空间技术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冷战时期,美苏的空间技术作为核威慑战略的附属物,呈现出相对均衡的态势。双方均害怕对方在某些技术优势方面取得突破,也不希望空间技术在更大的国家范围扩散。由此,在安全互动实践中外层空间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以初步发展。冷战后,外层空间国际安全互动实践中出现了明显的权力失衡。由于美国的反对,外层空间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实践建构与完善踟蹰不前。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揭示出,外层空间安全互动过程同样是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规律支配和制约的。空间技术的全球化本质不仅预示了外层空间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而且启迪着现实努力的理论逻辑。针对冷战后外层空间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中国应大力增强自身空间实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进反对空间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的国际努力,同时要善于把握机遇,积极参与外层空间活动行为准则的制定。还要通过外层空间特定资源管理机制的建构,积极探索外层空间共存共生、合作共赢的开发利用方式,最终实现外层空间的战略安全与外层空间包容、普惠、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外层空间安全 安全治理体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平发展背景下维护外层空间战略安全和合法权益研究”(项目编号:12BGJ033)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外层空间军备控制研究——现实建构主义的视角”(项目编号:12FJS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A811;D81
【正文快照】: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实践,即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交往互动实践。在外层空间探索利用实践中,征服空间、利用空间的能力决定着空间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空间主体的互动关系对空间?生产力?——空间技术——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贾海龙;;外层空间自然资源开发制度的缺陷和展望[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李滨;;美俄卫星相撞事件中的国际法问题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胡宗山;主题·动力·范式·本质——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5年02期
4 徐能武;彭舒帅;;混沌理论视野下外层空间安全利益博弈与汇聚研究[J];求索;2013年08期
5 徐祥民;王岩;;外空资源利用与外空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6 何奇松;;脆弱的高边疆:后冷战时代美国太空威慑的战略困境[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贤楚;刘伦文;龙永红;周书刚;;互动发展: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与文化变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2 张婷婷;李斌;;论外层空间环境损害的国际责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何奇松;南琳;;太空安全治理的困境及其出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王强;略论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发展的贡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王志勇;;山西省体育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05期
6 王志勇;;山西省体育科技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12期
7 马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指导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8 李龙强;;新科技革命与构建和谐社会[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08期
9 程瑜;;凯恩斯经济学方法的科学哲学评价[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1期
10 熊斌;论科技传播的社会价值[J];大众科技;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曲绍卫;韩晨光;;论我国大学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基于2000年以来科技成果的统计与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王韶兴;;政党职能问题探讨[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3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4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张红霞;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白岩;科技主体成功的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7 郝凤霞;技术的社会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8 马腾;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看经济全球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杨仁厚;信息化发展效应的哲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张华茂;知识实践论[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京平;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的内在关系与互动作用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淼;SST视域下的技术异化问题[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迪;“知识经济”背景下生产力的哲学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静静;论外层空间环境保护法律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张俊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出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6 吕成祯;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梁培军;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8 范瑞莹;中国共产党科技外交实践与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唐启良;虚拟实践的哲学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卢潇;应对美国外空军备发展的国际外空军备控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丹;;国际空间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李春来,欧阳自远,都亨;空间碎片与空间环境[J];第四纪研究;2002年06期
3 赵理海;外层空间法介绍(二)──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续)[J];法学杂志;1994年01期
4 黄志澄;;太空武器化与太空威慑[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5 刘淑春;美国学者布劳特撰文捍卫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J];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04期
6 高国柱;;空间碎片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6年05期
7 李寿平;;空间碎片造成空间环境污染的国际责任[J];河北法学;2006年12期
8 何奇松;;冷战后的美国太空控制战略[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焦兵;;现实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的权力建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4期
10 左晓宇;;空间法的发展与焦点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宿亮;;欧盟参与东亚安全治理:行动与局限[J];太平洋学报;2011年06期
2 王伟光;;把治理引入国家安全领域——安全治理研究评介[J];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01期
3 崔顺姬;余潇枫;;安全治理: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的新范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1期
4 同满宏;;完善公共安全治理的长效机制[J];理论探索;2011年03期
5 张茗;;“全球公地”安全治理与中国的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05期
6 王驰;孙晓凤;;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安全治理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江涛;;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国家安全治理[J];国际展望;2014年03期
8 钟振明;;欧盟在国际安全治理中的功能与挑战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韩丹;田毅鹏;;由法律到市场:食品安全治理学说的思辨[J];学习与探索;2013年06期
10 埃米尔·J·科什纳;吴志成;巩乐;;欧盟安全治理的挑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建凤;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公共安全治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2 王磊;大国协调与跨区域安全治理[D];南京大学;2013年
3 李晓飞;试析英国的网络安全治理[D];外交学院;2014年
4 胡茜哲;A地区小企业小作坊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李亚;我国食品安全的治理困境与多元化治理机制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14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14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