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育之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5:08

  本文关键词:龚育之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龚育之 邓小平理论 研究


【摘要】:龚育之是我国著名的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是继胡乔木、胡绳去世后在理论研究领域著名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对马列主义及其在中国发展的研究,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有着特殊的优势:一方面,作为国家理论宣传部门的领导,长期直接参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党的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稿的起草,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他都或多或少参与到党的历次会议的重要文献和决议的形成中去,将邓小平理论和国家一些列重大政策的研究结合起来,从理论的高度对国家的政策策进行有条理地分析、阐释和评述,做到了既准确又有深度,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另一方面,他有着坚实的学术功底和强大的理论分析能力,将一个领导者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对邓小平理论进行研究。他始终坚持尊重历史、把握现实的研究特点和风格,并对学术界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从理性和科学性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使他的许多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文章和专著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和可读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龚育之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具有学术和现实双重价值。本文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是论述了选题缘由和研究的重大意义,其次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龚育之个人、生平、主要成就和研究风格的研究情况进行阐述,再次简要介绍了本文关于龚育之对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第二章简要分析了龚育之对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完成条件和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青少年时期革命家庭对他的影响,这是形成基础;二是龚育之工作后参与中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这是其研究的转折点;三是龚育之正式到中央工作后,由于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使他有更多的条件和时间去接触邓小平理论,这是其研究的关键。第三章归纳与整理了龚育之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创新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关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问题;二是关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来源和依据;三是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四是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五是有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认识。第四章总结和概括了龚育之对邓小平理论独特的研究特点和方式,这些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分析中来研究邓小平理论;二是从对中共历次会议和文件的历史追踪中来看待邓小平理论;三是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来看待邓小平理论。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龚育之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其他学者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进行比较。第五章分析和归纳了对学术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启示。这些启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要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推进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二是要始终坚持以开阔的视野和站在时代的高度,全面深入探索邓小平理论的多元化多视角研究;三是要始终坚持以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和“生命不止,思考不息”的科研精神,推进邓小平理论研究新的征程。龚育之对党的事业和理论工作兢兢业业的精神,不管对党的领导还是理论工作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龚育之 邓小平理论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4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选题原因和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1-18
  • 1.2.1 龚育之个人生平12-13
  • 1.2.2 龚育之的主要学术研究和成就13-15
  • 1.2.3 龚育之独特的理论风格和学术风骨15-17
  • 1.2.4 国外学者对龚育之的研究17-18
  •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18-20
  • 1.3.1 创新之处18
  • 1.3.2 研究方法18-20
  • 第2章 龚育之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过程20-30
  • 2.1 基础:青少年时期革命和科学相交织的道路20-22
  • 2.2 转折:参与起草中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历史决议》22-23
  • 2.3 关键: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的影响23-30
  • 2.3.1 1975—1988年,参与《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的编辑工作,初步了解邓小平的一些观点24-25
  • 2.3.2 1988—1999年,担任中央理论部门领导后,重点对邓小平理论进行研究25-27
  • 2.3.3 1999—2007年,作为“自由撰稿人”继续系统的研究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7-30
  • 第3章 龚育之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创新观点30-64
  • 3.1 关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问题30-37
  • 3.1.1 1975年的全面整顿是邓小平理论诞生的直接酝酿31-32
  • 3.1.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起点32-33
  • 3.1.3 1982年中共十二大后,邓小平理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逐渐发展,形成主题33-34
  • 3.1.4 从中共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在全面改革的深入发展中逐步展开,形成轮廓34-35
  • 3.1.5 以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35-37
  • 3.2 关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来源和依据37-41
  • 3.2.1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37-38
  • 3.2.2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依据38-39
  • 3.2.3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39-40
  • 3.2.4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40-41
  • 3.3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41-47
  • 3.3.1 判定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的标准42-44
  • 3.3.2 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44-47
  • 3.4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47-58
  • 3.4.1 社会主义本质论47-50
  • 3.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50-51
  • 3.4.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51-54
  • 3.4.4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54-56
  • 3.4.5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56-58
  • 3.5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58-64
  • 3.5.1 邓小平理论:新中国五十年历史的总结和归宿58-59
  • 3.5.2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59-61
  • 3.5.3 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理论之旗61-64
  • 第4章 龚育之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特点64-72
  • 4.1 从与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横向比较中来研究邓小平理论64-66
  • 4.2 从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剖析中来研究邓小平理论66-68
  • 4.3 从对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的历史跟踪中来研究邓小平理论68-69
  • 4.4 从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来研究邓小平理论69-72
  • 第5章 对学术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启示72-78
  • 5.1 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推进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72-74
  • 5.2 要始终坚持以开阔的视野和站在时代的高度,全面深入探索邓小平理论的多元化多视角研究74-75
  • 5.3 要始终坚持以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和“生命不止,思考不息”的科研精神,推进邓小平理论研究新的征程75-78
  • 参考文献78-82
  • 致谢82-8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胜;当前学习邓小平理论不容忽视的两个问题[J];广西师院学报;2000年01期

2 胡巧玲,昝剑森;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髓[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1期

3 谢保善;“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1期

4 齐万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5 窦凤莲;从生产力观点看邓小平理论的主题[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蔡建淮;试论邓小平理论的形象意义[J];唯实;2000年12期

7 顾浩;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J];学海;2000年03期

8 ;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和检验科技群团工作[J];学会;2000年01期

9 杨淑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伟大旗帜[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包心鉴;站在21世纪的历史方位上认识邓小平理论的时代价值[J];新视野;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玉龙;;解决突出问题 把邓小平理论学习引向深入[A];改革 求实 创新——青海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8年

2 杜明娥;;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核心[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邱信利;;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基本特点及指导意义[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张澍军;;论邓小平理论“三进”的战略蕴涵[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陶文楼;;邓小平理论的创新思维模式再探[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6 王学川;;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品格探要[A];浙江省暨华东六省一市党史系统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7 胡明因;钱寿海;;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邓小平理论[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8 徐书华;;再论科学理解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9 黄志恒;;论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意义[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10 翁洁;;试论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深化[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杰 孙维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的力作[N];吉林日报;2003年

2 许嘉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工作和行动开创参政党各项工作的新局面[N];人民政协报;2004年

3 ;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研讨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实践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1年

4 整理 高赛;邓小平理论光耀中国特色之路[N];光明日报;2010年

5 丁娟;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妇女发展事业[N];中国妇女报;2004年

6 中港四航局宣传处;邓小平理论指引四航人[N];中国交通报;2004年

7 张国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邓小平理论创新点研究》序[N];重庆日报;2004年

8 王杰;开拓邓小平理论研究新领域[N];中国人事报;2004年

9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孙殿波 作者单位 03级电信二班;邓小平理论改变了中国[N];大庆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炳林;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军林;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仁健;邓小平理论传播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2 殷明耀;论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赵公明;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实践贡献[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饶志华;论邓小平理论的社会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彦龙;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吴细平;邓小平理论:集体智慧的结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维;邓小平理论视野下的“小康社会”[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谢永川;邓小平理论方法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禹建萍;邓小平理论与转型期的利益群体分化[D];郑州大学;2003年

10 高国刚;邓小平理论特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14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14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f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