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满族生态文化传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14:03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满族生态文化传统研究
【摘要】:生态问题愈发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问题独立成章进行论述,足以彰显其重要性。满族文化是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动态发展的文化体系,其中不乏生态文化内蕴,探寻其中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对我国生态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的理论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主要运用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部分,将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进行简要论述,并具体分析了满族生态文化的国内、国外的研究现状,作为本论文写作的有力理论支撑。鉴于满族的特殊性,其研究现状多局限于国内研究,国外研究成果甚少。在论述本文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节以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作为论述的依据,以此为理论参考,探析满族社会渔猎生产方式以及农耕生产方式中蕴含的生态意蕴;第三章以马克思的宗教观为理论依据,并分析蕴含在满族萨满教中的生态内涵;第四章将马克思的文化观作为指导理论,在马克思的文化观的视域内逐一分析满族社会的崇拜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中都分别蕴含了怎样的生态思想;本文的最后一章则立足于马克思的生态观,在深入分析马克思生态观的基础上,整合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现阶段满族聚居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并展望了满族生态文化的复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满族 生态文化 萨满教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X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0
- 1.1 研究的背景9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3
- 1.2.1 研究的目的9-11
- 1.2.2 研究的意义11-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3-17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7-18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8-19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18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18-19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19-20
- 2 满族生产方式中的生态文化内涵20-28
- 2.1 马克思生产方式决定作用理论20-22
- 2.1.1 决定社会制度的变迁20
- 2.1.2 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20-21
- 2.1.3 决定社会精神面貌的状况21-22
- 2.2 满族社会的渔猎生产方式22-24
- 2.2.1 渔猎生产方式中体现的倚靠自然的生态精神23
- 2.2.2 渔猎生产方式中体现的敬畏生命的生态精神23-24
- 2.3 满族社会的农耕生产方式24-27
- 2.3.1 农耕生产方式中体现的适时调整的积极生态观24-26
- 2.3.2 满族求雨习俗中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26-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3 满族萨满教中体现的生态文化内涵28-35
- 3.1 马克思的宗教观28-31
- 3.1.1 马克思宗教观的本质28
- 3.1.2 宗教的两重性28-30
- 3.1.3 马克思宗教观的功能30-31
- 3.2 满族萨满教与满族社会31-32
- 3.2.1 满族萨满教是满族文化的传承者31
- 3.2.2 满族萨满教是满族社会的凝聚者31-32
- 3.2.3 满族萨满教是人与自然的沟通者32
- 3.3 满族萨满教中体现的生态文化思想32-34
- 3.3.1 满族萨满神话中体现的感恩自然的生态精神32-33
- 3.3.2 满族跳神仪式中体现的敬畏自然的生态精神33-34
- 3.4 本章小结34-35
- 4 满族风俗习惯中体现的生态文化内涵35-42
- 4.1 马克思的文化观35-36
- 4.1.1 马克思文化观的本质35
- 4.1.2 马克思文化观的内涵35-36
- 4.2 满族社会崇拜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思想36-39
- 4.2.1 自然神崇拜体现的互利生态观37
- 4.2.2 图腾神崇拜体现的的契约生态观37-38
- 4.2.3 祖先神崇拜体现的思源生态观38-39
- 4.3 满族社会民俗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思想39-41
- 4.3.1 祭祀风俗中蕴含的节制回馈的生态精神39-40
- 4.3.2 狩猎风俗中蕴含的持续发展的生态精神40
- 4.3.3 饮食风俗中蕴含的顺应发展的生态精神40-41
- 4.4 本章小结41-42
- 5 满族聚居地的生态文化现状及其复兴42-56
- 5.1 马克思的生态观42-45
- 5.1.1 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辩证关系42
- 5.1.2 人化自然理论42-44
- 5.1.3 倡导从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4-45
- 5.2 满族聚居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45-49
- 5.2.1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满族生态状况45-46
- 5.2.2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满族生态状况46-48
- 5.2.3 现阶段满族生态文明建设状况48-49
- 5.3 满族生态文化的复兴49-55
- 5.3.1 继承生态文化传统49-50
- 5.3.2 树立生态消费方式50-52
- 5.3.3 形成生态科学理念52-55
- 5.4 本章小结55-56
-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9-60
- 致谢60-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久宇;;论满族文化与金源文化的关系[J];满语研究;2008年02期
2 郭孟秀;;试论满族文化的生成[J];满语研究;2009年02期
3 孙洪坤;韩露;;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年01期
4 朱晓明;;关于宗教的“两重性”[J];科学与无神论;2013年01期
5 裴飚;;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J];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04期
6 喻权中;长白山神话与中国东北诸族的文化取向[J];学习与探索;2003年01期
7 漆凌云;;性别视角下的满族三仙女神话[J];文艺争鸣;2013年02期
,本文编号:719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19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