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民生意蕴

发布时间:2017-08-22 15:38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民生意蕴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市民社会 民生意蕴


【摘要】: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每个成员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市民社会”概念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地位的确立,以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受到了中国学者的格外关注。深入挖掘和阐扬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民生意蕴,对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民生改善,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市民社会为基本视角,以民生建设为落脚点,探索马克思市民社会中的民生意蕴及其建设路径。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及探索历程。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这一过程与其世界观与历史观的形成与完善是同步的。第二部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解读。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两重涵义,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架构,市民社会理论对唯物史观的创建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部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民生意蕴。着重考察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民生之间的内在关联:其中现实的人及其感性活动是探讨市民社会之民生意蕴的出发点;社会组织和“自由人联合体”是民生意蕴的实现场所;异化劳动与资本逻辑是市民社会之民生意蕴的批判视域;超越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市民社会之民生意蕴的价值取向。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现实旨归,通过深入挖掘市民社会理论的民生意蕴,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方面阐发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民生意蕴对中国民生建设的重要启示,从而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和理论参照。
【关键词】:马克思 市民社会 民生意蕴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8
  • (一) 选题的背景8-9
  • (二) 选题的意义9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9-16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16-17
  • (五)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17-18
  •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及探索历程18-29
  •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18-24
  • (二)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探索历程24-29
  •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解读29-38
  • (一) 概念界定:市民社会的基本内涵29-31
  • (二) 核心构架: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31-35
  • (三) 理论意义:市民社会与唯物史观的创建35-38
  •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民生意蕴38-50
  • (一) 现实的人及其感性活动:市民社会之民生意蕴的出发点38-41
  • (二) 社会组织与“自由人联合体”:市民社会之民生意蕴的实现场所41-43
  • (三) 异化劳动与资本逻辑:市民社会之民生意蕴的批判视域43-46
  • (四) 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市民社会之民生意蕴的价值取向46-50
  • 四、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民生意蕴对中国民生建设的启示50-57
  • (一) 民生建设的经济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50-51
  • (二) 民生建设的政治诉求:推进民主政治建设51-53
  • (三) 民生建设的社会保障:合理配置公共产品53-55
  • (四) 民生建设的文化支撑:培育理性健康的市民文化55-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1-62
  • 致谢62-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美贵;早期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渊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11期

2 李婷;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J];社科纵横;2004年05期

3 黄小英;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法治意义[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白立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J];求实;2006年07期

5 白立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王代月;;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7年09期

7 王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及对唯物史观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杨巧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时代价值探析[J];理论学刊;2009年04期

9 蔡其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脉络[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10 易承志;;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回溯[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帆;张艾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个人权利保障的价值意蕴[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王聪;;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理论的法哲学启示[A];当代法学论坛(2010年第4辑)[C];2010年

3 汪宁;项丽敏;;构建公民社会——俄罗斯的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崔志海;市民社会理论与晚清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大学教师 周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是亟待弘扬的传统[N];东莞日报;2010年

3 刘雪松;市民社会理论与法治研究[N];光明日报;2003年

4 记者 塔娜;北方社科院青年学者哲学论坛在哈尔滨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予姝;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穆方平;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中国化阐释[D];复旦大学;2011年

3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4 洪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项松林;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吉涛;第三部门与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D];中南大学;2008年

2 董雷;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扬州大学;2010年

3 穆松翠;市民社会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宿亮;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0年

5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富鑫;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市场经济价值[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7 常媛;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8 邓玉生;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D];黑龙江科技学院;2011年

9 李文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10 孙淑;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东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19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19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8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