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诗歌创作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诗歌创作研究
【摘要】: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以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研究其思想变化十分必要。本文以马克思诗歌创作为切入点,诗歌真实记录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历程,对诗歌的研究是了解马克思青年时代及其人生历史发展的重要窗口,是解读马克思文艺创作与其学术创作、文艺理论等关系的可靠途径,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个人情感、时代影响以及思想熏陶共同组成了马克思诗歌创作的动因,共同构成了诗歌创作的完整性。就马克思个人情感而言,与燕妮的爱情为诗歌创作中的情感释放创造了条件,同时诗歌的创作与家庭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马克思诗歌创作的构思包括创作的心理机制以及构思方式两部分。就心理机制而言,追忆是心理机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积极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同时想象、联想以及情感对于作品的产生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就构思方式而言,马克思运用不同的构思方式,从而创作出不同情感内涵的诗歌作品。这两种构思研究使得形象更加突出,情感得以升华。马克思诗歌创作的表达包括修辞研究以及呈现模式两部分。修辞作为一种形象性的表现手法,其表现特征正与诗歌所描绘的形象相一致,同时能够将诗歌的内在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其中包括比喻、映衬、拟人、夸张以及排比等。诗歌创作的模式呈现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即压蓄—抒情井喷式、模仿—叙述综合式、突出—衬托法以及讽刺—丑化法。不同的表达角度,决定了诗歌创作的丰富性,决定了其诗歌情感的真实性。马克思诗歌创作的贡献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诗歌成就和创作才华,马克思诗歌成就虽不杰出,但正是因为这些青年时期的诗歌创作,历练了他的爱恨情仇,培育了他的价值追求。在马克思的诗歌创作中,充满了热情活力及浪漫主义色彩。另一方面诗歌创作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贡献,在其后的研究中不能忽视诗歌创作对其文艺理论的实践意义。最后是马克思诗歌创作对马克思学说创造的贡献。看似独立的四个部分,其实是由表象到内里的研究过程,前三部分的对内在动因、创作过程及文学审美形式的研究,重点突出对马克思诗歌本身研究,而后一部分的贡献则是一种理论的提升。
【关键词】:马克思 诗歌创作 思想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3
- 第1章 马克思诗歌创作的动因13-22
- 1.1 个人情感13-16
- 1.2 时代影响16-18
- 1.3 思想熏陶18-22
- 第2章 马克思诗歌创作的构思22-28
- 2.1 马克思诗歌创作的心理机制22-25
- 2.2 马克思诗歌创作的构思方式25-28
- 第3章 马克思诗歌创作的表达28-54
- 3.1 马克思诗歌创作的修辞研究28-36
- 3.2 马克思诗歌创作的呈现模式36-54
- 第4章 马克思诗歌创作的贡献54-64
- 4.1 马克思诗歌的成就与才华54-59
- 4.2 马克思诗歌创作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贡献59-60
- 4.3 马克思诗歌创作对马克思学说创造的贡献60-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晴波;;让无产阶级的战歌唱得更响——诗歌创作漫谈[J];教学与研究;1977年02期
2 本刊记者;;要为“四化”放声歌唱——记本刊召开的诗歌创作座谈会[J];诗刊;1979年03期
3 莫林虎;;考察古代士大夫诗歌创作源流的新尝试——从政治、儒道佛思想、民间文化和音乐角度进行的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赵梓汝;;论诗歌创作与游历山水,人生羁旅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12年22期
5 张文勋;六朝声律说与诗歌创作的关系[J];思想战线;1982年02期
6 杨静;;论诗歌创作中想象的力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7 宁雯;;北宋陕西路蓝田吕氏家族诗歌创作浅论[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海日寒;;阿尔泰的诗歌创作[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1年03期
9 黄善芳;论温流诗歌创作的特色[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10 方航仙;试论台湾“葡萄园”诗歌创作特色及其理论主张[J];台湾研究集刊;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沈思;;诗缘比夏天更热——辛笛诗歌创作六十周年研讨会侧记[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3 黄明仲;;关注社会民生 追赶时代浪潮——关于诗歌创作的浅述[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杨振昆;;诗歌创作谈片[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5 涂鸿;;新时期中国当代西南地区民族诗歌创作的现代意识(摘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士杰;;辛笛诗歌创作70年研讨会综述[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7 王士强;;独特立场·“爱与死”·才华——漫议李小洛的诗歌创作[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亮;;写作:一种永不停息的探索——梁小斌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9 涂鸿;;论新时期四川(含重庆)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现代意识[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10 ;“思想之狐”的认知语言学分析——兼论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群;陆健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N];文艺报;2007年
2 陕西省作协理事、宝鸡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会员 景斌;宝鸡诗歌创作简述[N];宝鸡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杨;直面诗歌创作多种实践[N];文艺报;2011年
4 ;上海诗歌界探讨如何让诗歌创作走出困境[N];文艺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张滢莹;诗歌创作不应与时代割裂[N];文学报;2009年
6 记者 安普忠 傅强;李瑛诗歌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N];解放军报;2011年
7 李继耐;在李瑛诗歌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文艺报;2011年
8 匡生元;“废话体”:诗歌创作的颓唐[N];深圳商报;2012年
9 匡生元;诗歌创作的探索不能误入歧途[N];太原日报;2012年
10 记者 李君光 实习生 韩璐;北海系诗歌创作的富矿之城[N];北海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申欣欣;美术背景·艺术理念·诗歌创作[D];复旦大学;2010年
2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邵炳军;周“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时世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4 郝红霞;中晚唐文学的南方化[D];复旦大学;2012年
5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立英;元和诗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奇娇;蔡襄诗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2 孙琳;晚清琉球诗人林世功诗歌创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于洪波;自然、女性、爱—论蓝蓝的诗歌创作[D];吉林大学;2016年
4 关华华;夹缝中的坚守[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5 刘成宝;清代沈阳谪戍文学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6年
6 汪汀;马克思诗歌创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7 马琳;论北宋“新旧党争”下的苏轼诗歌创作[D];河北大学;2016年
8 刘文辉;唐代皇子的教育与诗歌创作[D];西北大学;2012年
9 韩安逸;南朝群体性诗歌创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黄丽琴;中学生诗歌创作能力培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34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3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