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探究
本文关键词: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福斯特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 物质交换断裂
【摘要】:生态危机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化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它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研究的内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生态学的批判,进而寻求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是众多研究者中的杰出代表,他重新梳理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重构了“物质交换断裂”理论,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进行了批判,认为“物质交换断裂”的解决方法是消除人、自然、社会的异化,走可持续道路,通过进行生态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新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本文就是致力于研究他的思想,以寻求在当下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方法,以及这一理论对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借鉴意义。 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四个章节和结论共六个部分。 在绪论中简单介绍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和福斯特著作的主要思想以及研究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意义。第一章从理论前提和现实基础两个方面介绍了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福斯特“物质变换断裂”理论的重构和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两个方面的内容。他通过研究认为,物质变换的断裂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反生态的,必须进行生态社会主义革命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来解决生态危机;第三章主要对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了评价,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内容、创新了研究方法,但是过于强调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在“物质变换断裂”中弱化了人的异化,过于强调自然的异化,没有提出进行生态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方法;第四章将福斯特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与我国实际相联系,从制度自信、建立正确发展观、树立正确生态道德观和科技观等方面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出建议。 最后,在结论中肯定了福斯特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福斯特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 物质交换断裂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X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第1章 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12-17
- 1.1 理论前提12-14
- 1.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学思想12-13
- 1.1.2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13-14
- 1.2 现实基础14-17
- 1.2.1 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4-15
- 1.2.2 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生态危机15-16
- 1.2.3 西方环境运动的影响16-17
- 第2章 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容17-30
- 2.1 “物质变换断裂理论”的重构17-21
- 2.1.1 “物质变换”概念的提出17-19
- 2.1.2 “物质变换断裂”理论的主要内容19-20
- 2.1.3 “物质变换断裂”的解决途径20-21
- 2.2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分析21-30
- 2.2.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21-22
- 2.2.2 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市场无法解决生态危机22-25
- 2.2.3 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25-27
- 2.2.4 生态危机的解决方法——生态社会主义革命27-30
- 第3章 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30-37
- 3.1 积极作用30-33
- 3.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内容30-31
- 3.1.2 开辟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方法31-32
- 3.1.3 开辟了其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新道路32-33
- 3.2 思想局限性33-37
- 3.2.1 过于强调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34-35
- 3.2.2 缺少对生态革命具体方法的论述35-36
- 3.2.3 “物质变换断裂”理论过于强调自然异化36-37
- 第4章 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启示37-43
- 4.1 生态革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38-39
- 4.1.1 坚持制度自信建设生态文明38-39
- 4.1.2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39
- 4.2 “物质变换断裂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39-43
- 4.2.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39-40
- 4.2.2 树立绿色消费生态道德观40-41
- 4.2.3 树立绿色的科学技术观41-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8
- 作者简介48-49
- 致谢49-50
【共引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孙斌;张艳芬;;当自然遭遇无所不在的镜头——视频技术时代的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7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吕当振;O_2/CO_2燃烧方式下煤中S析出行为及其与Ca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8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55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55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