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23:15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重建个人所有制 思想探索 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科学设想。马克思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成熟以及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的同时,对未来的社会形态进行了科学、大胆的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展开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进行分析,了解所有制、个人所有制及重建个人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和区别:第二部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探索,随着马克思对私有制的批判不断深入,也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因此对其的探索有如下几个阶段:在《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导言》中的市民社会观——市民社会优先于国家;《论犹太人问题》中人的自由和解放——无产阶级是物质力量;在其思想成熟阶段,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解读包含了个人所有制的萌芽及发展;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明确提出并进行经典论述;从《反杜林论》到《法兰西内战》中“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发展;第三部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以劳动者为主体,对异化劳动的扬弃,通过劳动者的合作,使其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达到对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第四部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当代价值,通过对其思想的探讨,对我们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价值。具体来说,其超越了传统概念上的公有制理念,更注重体现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本思想,这对指导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让劳动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美好愿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关键词】:重建个人所有制 思想探索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5
  • (一) 选题意义8-9
  • 1. 理论意义8
  • 2. 现实意义8-9
  • (二) 研究现状9-13
  • 1 国外研究现状9-10
  • 2.国内研究现状10-13
  • (三)逻辑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3-15
  • 1. 逻辑框架13
  • 2. 研究方法13-14
  • 3. 创新之处14-15
  • 一、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时代背景15-24
  • (一) “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时代背景15-17
  • 1. 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历和思想成果15
  • 2. 对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无法根除的基本矛盾的认识15-16
  • 3. 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16-17
  • (二) “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历史条件17-19
  • 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私有制的批判17-18
  • 2. 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的出发点——市民社会18-19
  • 3. 从法哲学批判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19
  • (三) “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含义19-24
  • 1. 所有制19-20
  • 2. 个人所有制20-22
  • 3. 重建个人所有制22-24
  • 二、马克思对“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探索24-28
  • (一) 《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导言>》:市民社会观——市民社会优先于国家24
  • (二) 《论犹太人问题》:人的自由和解放——无产阶级是物质力量24-25
  • (三)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于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成熟阶段中个人所有制的萌芽及发展25-26
  • (四)《资本论》——“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经典阐述26-27
  • (五) 从《反杜林论》到《法兰西内战》:“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发展27-28
  • 三、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基本内容28-30
  • (一) 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即社会公有制28
  • (二) 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劳动者为主体的所有制28-29
  • (三) 重建个人所有制是自由人联合的所有制29-30
  • 四、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当代价值30-37
  • (一) 理论意义30-33
  • 1. 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突破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的认识30-31
  • 2. 重新认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对劳动者的尊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31-32
  • 3. 科学贯彻按劳分配的理念32-33
  • (二) 现实意义33-37
  • 1. 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指导经济社会的实践33-34
  • 2. 正确认识及对待资本在当今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问题34-35
  • 3. 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5-37
  • 结语37-38
  • 注释38-43
  • 参考文献43-48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48-49
  • 致谢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晖;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命题的思考[J];岭南学刊;2005年02期

2 周淼;;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理论界;2008年04期

3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精神实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杨娟;曾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内涵的剖析[J];理论界;2009年08期

5 瓦·吉·康德拉索夫;何干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含义[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6期

6 李丹;;在改革开放视域下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解读[J];学理论;2012年28期

7 刘晶;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观点综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8 张善波,吴康龙,赵俭;不容歪曲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论断[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9 陈铁夫;;“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方法论与内涵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10 龚唯平;对“重建个人所有制”命题的再探讨[J];求索;199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胡世祯;;重建个人所有制不是恢复私有制[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徐则荣;;略论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3 王成稼;;按马克思的原意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观点——复卫兴华教授的第三次批评与提问[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成稼;;论“重建个人所有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成稼;;如何解读“重建个人所有制”——兼评谢韬、辛子陵的试解[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成稼;;三论“重建个人所有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复卫兴华教授的第二次批评与指正[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于洋;毕秀水;李松涛;;公有制经济创建的理论逻辑——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现代合约经济学诠释[A];国有经济论丛2001——“企业家与专家高层论坛:国企改革新思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陆昱;;产权:起源、衍迁与展望——基于马克思的视角[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徐亦让;“重建个人所有制”无法与“公有制”割裂[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程恩富;不应误用“重建个人所有制”[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张鹏飞 李海燕;试论“重建个人所有制”[N];中国贸易报;2006年

4 卫兴华;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观点[N];光明日报;2007年

5 李惠斌;马恩理论中一些长期被忽视的重要思想[N];学习时报;2008年

6 龚金国;—位理论工作者的心路历程[N];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祥军;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与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卫;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人学解读[D];新疆大学;2011年

2 陈晨;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杨维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7559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559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c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