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15:11

  本文关键词: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毛泽东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观


【摘要】: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和研究,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其传统文化观。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是指毛泽东一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与看法,集中体现在对“什么是传统文化”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两大问题的回答上。人是环境的产物,任何一个人的思想都是主客观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也不例外。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社会的客观条件,同时,也与毛泽东主观所具备的个人素质紧密相关。其中,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理论来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几个方面为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而毛泽东深厚的国学基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辩证历史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等个人素质条件则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人的思想是历史地发生与发展着的,是过程的集合体。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中国外求独立、内求民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成熟的。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阶段,即1900年在私塾开始接受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至1920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确立,是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萌芽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新中国成立,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形成、成熟时期,分为1921年至1935年初的形成时期和延安的成熟时期。第三个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新的探索时期。第四个阶段则是1957年反右运动至1976年逝世,是曲折发展时期。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是其在革命与建设时期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而形成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什么是传统文化”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两大问题的回答上。其中,前者回答了传统文化“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了“怎样对待”和“不怎样对待”的问题。在“什么是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毛泽东主要从传统文化的产生、实质、特征、价值等角度作了说明。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毛泽东则着重强调了“尊重历史学习研究”、“批判继承创造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方面。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历史上看,其价值集中体现在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从现实中看,其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为引导当代人牢固树立并坚持科学的传统文化观提供有益指导、为当代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等方面。
【关键词】:毛泽东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观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41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导论12-23
  • 一、研究对象12-13
  • 二、选题理由13-14
  • 三、研究综述14-20
  • 四、主要研究方法20-21
  • 五、创新之处21-23
  • 第一章 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条件23-34
  • 一、毛泽东传统文化观形成的客观条件23-27
  • (一) 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23-25
  • (二) 理论来源25-26
  •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6-27
  • 二、毛泽东传统文化观形成的主观条件27-34
  • (一) 深厚的国学基础28-29
  • (二) 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29-30
  • (三) 辩证历史的思维方式30-31
  • (四) 丰富的实践经验31-34
  • 第二章 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发展过程34-42
  • 一、萌芽期(学生时期至1920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确立)34-36
  • 二、形成和成熟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新中国成立)36-38
  • (一) 形成时期(1921年至1935年)36-37
  • (二) 成熟时期(1935年10月至1949年)37-38
  • 三、新的探索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38-39
  • 四、曲折发展期(1957年反右运动至1976年逝世)39-42
  • 第三章 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42-52
  • 一、毛泽东关于“什么是传统文化”的回答42-47
  • (一) 传统文化是封建时代经济与政治的产物42-43
  • (二) 传统文化具有阶级性、封建性与人民性等多重属性43-44
  • (三) 传统文化是汇聚历史性、民族性与包容性的集合体44-45
  • (四) 传统文化兼具积极价值与消极弊端45-47
  • 二、毛泽东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回答47-52
  • (一) 尊重历史、认真学习研究传统文化47-48
  • (二) 批判继承、创造发展传统文化48-50
  • (三)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根本原则50-52
  • 第四章 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52-58
  • 一、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地位52-55
  • (一)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52-53
  • (二) 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南53-55
  • 二、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当代价值55-58
  • (一) 为引导当代人牢固树立并坚持科学的传统文化观提供有益指导55-56
  • (二) 为当代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56-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4
  • 致谢64-66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6-6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笞辩情况表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义华;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中国启蒙运动与农民运动文化互化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2 燕云捷;;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创新及启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04期

3 陈剑;毛泽东的矛盾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5年01期

4 赵传海;;毛泽东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贡献[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5 胡长明;毛泽东早期“自我实现”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J];求索;1992年03期

6 宋镜明;韦绍福;;论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文化渊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罗成琰;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J];求索;2003年06期

8 汪志强;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影响[J];探索;2001年01期

9 陆卫明,张菲;试论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滕复;毛泽东早期思想的来源及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过程[J];浙江学刊;1993年03期



本文编号:760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60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d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