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摘要】:马克思的群众观点根植于社会的实践,进而又被现实的社会生产实践进行了证实,是我们党长期确立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指出,现实社会生产的大多数是人民群众,他们不但是物质生产方面的代表,也是社会中精神生产方面的有力代表;同时,人民群众对严重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有着切身的感受,他们注定是变革落后生产关系的中坚力量。马克思的群众的观点是随着现实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马克思的群众的观点给了中国共产党人较大的启发。在中国革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的所有领导集体都能够坚定地利用马克思的群众的观点,结合中国当时实际,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坚持走群众路线,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的群众的观点,,终于带来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本文将按四个部分分别讲述马克思的群众的观点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一部分:马克思的群众的观点分别包含马克思对“英雄史观”的尖锐批判和马克思群众的观点逐步形成的历史全过程。托马斯.卡莱尔认为应该崇拜天才,历史上主要事件都是在英雄们的组织和参与下取得成功的。马克思通过大量的历史依据,批评了卡莱尔所谓的英雄观,指出主要的群众是历史创造活动的主体。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它背叛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念的形成,它科学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在进步的历史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二部分:马克思的群众的观点的思想内容,包含了马克思的人民群众的概念,马克思群众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群众性价值取向的概念。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这一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马克思的人民群众不仅代表着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它还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生产关系的落后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由此可以断定,马克思的人民群众还是变革落后生产关系的中坚力量。马克思的群众的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是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和群众能最大程度推动历史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马克思认为,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不是少数的英雄人物,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出社会财富,实现着自身的利益,同时也促使了社会集体利益的实现。随着社会革命越广泛、越深入,作为革命的名副其实的参加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将不断提高,因而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必然越来越大。马克思的群众的观点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形态,能够很好地指示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产实践,它的价值定位主要表现在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两方面,从理论价值方面来讲,马克思的群众观给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历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价值。从实践价值方面来讲,马克思的群众观是执政党紧密联系群众的思想基础,并且在实践中建立起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政治信任关系、利益代表关系。 第三部分:马克思的群众的观点在我国当代的深入发展,分别从国家五代领导集体的视角出发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内涵发展、党群关系、发展理念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我国第一代领导人物毛泽东同志从我国是农业大国这一国情出发,适时提出我国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同志;邓小平十分注重知识分子在脑力劳动方面的巨大贡献,将其补列入人民群众的概念范畴,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内涵;以江泽民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流,明确提出了“新阶层理论”。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必须要全心全意,这关乎党群关系的发展和巩固,要时刻树立对党负责、向群众学习的良好作风;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强调我党的力量之源是人民群众,我党制定路线、方针的出发点是人民群众,落脚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江泽民同志随后指出只有坚持不懈地教育人民群众、引导人民群众,我党同志才能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胡锦涛同志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提出了人本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和谐价值观;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习近平同志从密切党群关系出发,提出了各级领导同志要扎实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贯彻执行好中央八项规定,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四风”。在发展理念方面,毛泽东通过“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等极端方式计划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邓小平同志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形势,采取以改革开放的形式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江则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相互统一;胡锦涛从我国社会分配的最终目标出发,提出公平正义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较好途径;习近平作为我党新一代领导的核心,积极号召我们回到人民群众当中去,以“一分为二”方法看待事物和问题,以便达到良好效果。 第四部分:马克思的群众的观点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给予了各种启示,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我党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 群众观 当代中国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3
- 绪论13-15
- (一) 马克思群众观的研究背景13
- (二) 学术研究领域对马克思群众观的研究现状13-14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14-15
- 一、 马克思群众观的形成15-18
- (一) 马克思对“英雄史观”的批判15-16
- (二) 马克思群众观形成的必然性及其标志16-18
- 二、 马克思的群众的观点的思想内涵18-22
- (一) 马克思对人民群众概念的界定18-19
- (二) 马克思群众观的主要内容19-20
- (三) 马克思群众观的价值定位20-22
- 三、 马克思的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22-35
-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从人民群众内涵方面对马克思的群众的观点进行创新与发展22-25
- (二) 中国各代领导集体在党群关系上对马克思群众观作了很好的发展25-30
- (三) 中国共产党的各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群众观在发展理念上的进一步发展30-35
- 四、 马克思的群众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35-37
- 结束语37-38
- 注释38
- 参考文献38-39
- 后记39-4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王洪波;李颖;;社群与个人孰先孰后?——对社群主义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杨勇兵;;科学发展观——科学的执政哲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6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7 陈海平;;困境与进路:司法改革语境中的量刑程序改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8 曹险峰;;罗马法中的人格与人格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9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10 王浩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性原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郑陈荣;;论公平正义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其实践原则[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李培龙;;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根基及其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杜勇敏;;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因素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宋宝安;张一;;创新社会管理:控制物价促进稳定的基本战略[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耿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5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斌;哲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763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630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