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2:39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人类学笔记》 东方社会 发展道路 当代价值


【摘要】:关于俄国、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走向的探索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马克思早期及中期著作中,由于人类学处于思辨阶段,对于原始社会的情况知之甚少,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受到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将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应用于东方社会,认为东方社会将无一例外的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后才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随着实证人类学的诞生,晚年的马克思暂时放下《资本论》的写作,研究和考察了大量人类学著作,并做了大量摘录和评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人类学笔记》。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强调家庭、社会组织、法制等在社会发展道路中的重要意义。通过东方社会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差异性,指出资本主义道路不是世界各国发展所遵从的唯一模式,东方落后国家可能走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道路。马克思重点围绕俄国公社土地问题进行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并结合俄国现实革命形势和社会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设想,提出了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创立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对于当代探索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问题,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于本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重点考察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出版与传播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其蕴含的学术价值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人类学笔记》中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在马克思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以及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分析了实证人类学(即科学人类学)产生之前,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由于当时人们对原始社会的情况知之甚少,马克思从“世界历史”观点出发,把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应用于东方社会,认为东方各国想要纳入世界历史的行列,唯一的出路就是经受西方文明的冲击,用西方的文明取代东方的落后的文明。这一时期,马克思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重点考察了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关于俄国农村公社的情况,由于人类学著作的出版为马克思了解原始社会提供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再次分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厘清了亚细亚形态与原始社会之间的关系,摒弃了亚细亚社会是最原始的社会形态的观点,把亚细亚社会看作是由原始公有制社会向私有制社会过渡的形态。马克思在深入分析东方农村公社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思想。第四部分:揭示了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的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马克思通过对东方农村公社尤其是俄国农村公社的深入研究,得出了“跨越”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这一思想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选择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人类学笔记》 东方社会 发展道路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导言12-14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12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三) 研究方法13
  • (四) 创新之处13-14
  • 一、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及学术价值14-23
  • (一) 《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14-16
  • 1、社会历史背景14-15
  • 2、学术研究背景15-16
  • (二) 《人类学笔记》的出版与传播16-18
  • 1、在西方的出版与传播16-17
  • 2、在苏联的出版与传播17
  • 3、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17-18
  • (三) 《人类学笔记》的学术价值18-23
  • 1、国外学者对《人类学笔记》的解读18-20
  • 2、国内学者对《人类学笔记》的解读20-21
  • 3、《人类学笔记》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完善21-23
  • 二、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之前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23-29
  • (一) 从“世界历史”的观点出发考察东方社会23-25
  • 1、对印度社会土地公有制问题的考察23-24
  • 2、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的最初形态24-25
  • (二)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分析25-29
  • 1、“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演变25-27
  • 2、“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及再分析27-29
  • 三、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29-35
  • (一) 马克思对东方村社制度的考察29-31
  • 1、马克思对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分析29-30
  • 2、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研究30-31
  • (二)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31-35
  • 1、东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差异性31-32
  • 2、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32-33
  • 3、东方社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33-35
  • 四、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5-45
  • (一) 理论意义35-37
  • 1、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统一35-36
  • 2、社会形态演进的连续性与跨越性的有机结合36
  • 3、对唯物史观的补充与发展36-37
  • (二) 现实意义37-45
  • 1、对东方落后国家探索发展道路的启示37-39
  • 2、对发展中国家探索发展道路的启示39-42
  •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42-45
  • 参考文献45-47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47-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云飞;马克思东方社会结构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扬弃[J];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2 林锋;马克思晚年笔记和人类学的关系[J];东南学术;2004年03期

3 杨耕;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785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85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6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