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民族复兴实践浅析

发布时间:2017-09-04 19:20

  本文关键词:毛泽东的民族复兴实践浅析


  更多相关文章: 毛泽东 民族复兴 民族复兴实践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灿烂文明,但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及战败,我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欺凌与压迫的对象,煎熬了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下,主权沦丧、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备受煎熬。特别是中国的农村经济遭受极大冲击与破坏,农业生产日益凋敝,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剥削的双重压榨下,神州大地哀鸿遍野,一边是外国列强与清政府的作威作福,一边是人民群众的痛不欲生,形成了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外国列强与中华民族之间的极大对立与冲突,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主要的内外部矛盾。上述矛盾冲突极其尖锐,决定着当时中华民族两大历史重任:一是民族独立,二是人民解放,并且在争取斗争胜利的基础上完成民族复兴与民族昌盛大业。但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抗争一次次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准确把握历史潮流的基础上,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革命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用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给民族复兴带来了希望。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以农业、工业为发展重心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手工业与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民族的重生奠定了扎实的制度基础。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发展道路,留下了系统、完善的发展规划,系统的塑造了民族复兴的体制基础、物质基础、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他还重视国防力量的建设,这对保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性与国家权益神圣不可侵犯奠定了最坚定的保障基础。毛泽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是我国历史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民族英雄。他为追寻、筑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毕生精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留下了宝贵遗产。
【关键词】:毛泽东 民族复兴 民族复兴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4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第1章 绪论10-13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0
  • 1.2 研究现状10-11
  • 1.3 研究方法11-12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12-13
  • 第2章 毛泽东民族复兴实践的历史背景13-21
  • 2.1 古代中华民族的兴盛13-14
  • 2.2 近代中华民族的衰落与抗争14-21
  • 2.2.1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4-17
  • 2.2.2 旧民主主义革命及其失败17-18
  • 2.2.3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8-21
  • 第3章 毛泽东民族复兴实践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1-51
  • 3.1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民族复兴创造根本前提21-41
  • 3.1.1“大革命”时期的探索21-26
  • 3.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26-30
  • 3.1.3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胜利30-36
  • 3.1.4 领导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36-41
  • 3.2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为民族复兴奠定政治基础41-46
  • 3.2.1 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41-42
  • 3.2.2 明确“限制、利用和改造”的方针42-43
  • 3.2.3 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到“高级形式”43-46
  • 3.3 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为民族复兴指明前进方向46-51
  • 3.3.1 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46-47
  • 3.3.2 初步建成完整的比较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47
  • 3.3.3 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规律47-48
  • 3.3.4 建设现代化的国防48-51
  • 第4章 毛泽东民族复兴实践的启示51-55
  • 4.1 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51-52
  • 4.2 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52-53
  • 4.3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53-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邓红;论忧患意识与民族复兴[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梁基毅;;重要的是民族复兴的精神[J];世界知识;2006年17期

3 本刊编辑部;;民族复兴的旗帜[J];创新科技;2007年11期

4 张由涛;;民族复兴需要伟大的党[J];中国监察;2009年13期

5 鲍宗豪;;论民族复兴的中国模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张可荣;;对“民族复兴”内涵的几点思考[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赵凌云;;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下)[J];学习月刊;2009年19期

8 杨光宇;;论创新对于民族复兴的价值和意义[J];学理论;2011年05期

9 黎丽萍;;论政治文明建设与民族复兴[J];党史文苑;2011年06期

10 ;纪念辛亥百年 实现民族复兴[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胜;;民族复兴的问题、答案与逻辑——论新时期三大历史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下)[C];2012年

2 宋君修;;伦理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朱文华;;中华民族复兴视角下人的存在方式研究[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萧致治;;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奠基人[A];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C];1999年

5 袁银传;;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6 武建强;;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运动的内涵、实践与启示[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7 韦定广;;民族复兴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当代理论创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问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白中伟;;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中国命运[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9 白文娟;朝克;;“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A];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10 ;后记[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民族复兴更待水到渠成[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2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员 贾壮;中华民族复兴62%是迂腐的数字迷恋[N];证券时报;2012年

3 法律学者 羽戈;民族复兴指数或成复兴的障碍[N];中国经营报;2012年

4 孔繁顺;科学发展推动民族复兴[N];解放军报;2012年

5 袁智 素娟 新仁 余进 胡泊 瑞琪 本报记者 曾佳;民族复兴梦要靠实干圆[N];抚州日报;2012年

6 本报评论员;高举旗帜,迈向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N];湖南日报;2012年

7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马西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N];文汇报;2012年

8 国防大学校长 王喜斌;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奋力实现强军梦[N];解放军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任壮;振兴中医药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10 记者 冯芸;汇集力量 勇于担当圆梦崛起 民族复兴[N];河南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娟娟;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2 任梦梦;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复兴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付军;“九一八”后民族复兴思潮影响下的教育与民族复兴问题的讨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江唯;民族性的书写:论抗战时期民族复兴话语下的史学研究(1931-1945)[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吕少娇;毛泽东的民族复兴实践浅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6 白健;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研究[D];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14年

7 李鹏;抗战时期民族复兴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8 翟明龙;清末民初民族复兴思想萌芽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吴月;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复兴思想与实践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

10 杨兆贵;“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93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93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5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