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技术异化理论视域下的当代技术异化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马克思技术异化理论视域下的当代技术异化问题研究
【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的工具和产物,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深度和广度渗透到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特别是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产业的出现再次颠覆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以互联网技术、转基因技术、核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导致人类信仰缺失,自然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态严重失衡等问题,科学技术存在的异化现象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关于技术异化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本文将以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马克思技术异化理论的系统整理,针对当代存在的技术异化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和措施。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分析研究当代技术异化问题的意义,并系统梳理国内外技术异化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他人的研究成果,寻找新的理论突破口,并以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为指导,为解决当代技术异化问题提供新思路。第二章主要考察马克思技术异化理论的理论渊源,以及马克思技术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首先对技术异化理论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定义,并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产生进行系统梳理,马克思技术异化理论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思想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思想的影响,并在自身劳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延伸,总结出了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第三章主要对当代技术异化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主要从人本、社会、生态三个层面来研究,指出导致技术异化的原因所在,并对产生技术异化现象的根源进行理论分析。第四章针对当代存在的技术异化现象,结合马克思技术异化理论的指导以及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提出解决当代技术异化问题的有效途径。分别从提高人类理论认识水平,建立健全技术运用监管机制,树立生态科技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关键词】:马克思 技术异化 现实问题 有效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1章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8
- 1.2 研究意义8-9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9-13
- 1.3.1 国外研究现状9-11
- 1.3.2 国内研究动态11-13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3-15
- 1.4.1 研究思路13-14
- 1.4.2 研究方法14-15
- 第2章 马克思技术异化理论概述15-28
- 2.1 关于技术异化的基本概念15-17
- 2.1.1 技术15-16
- 2.1.2 异化16-17
- 2.1.3 技术异化17
- 2.2 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17-22
- 2.2.1 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思想的批判与超越17-19
- 2.2.2 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的扬弃与创新19-20
- 2.2.3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延伸和扩展20-22
- 2.3 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的基本内容22-28
- 2.3.1 技术异化的表现形式23-24
- 2.3.2 技术异化的根源24-26
- 2.3.3 技术异化的解决途径26-28
- 第3章 技术异化在当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原因28-38
- 3.1 技术异化在当代的具体表现形式28-34
- 3.1.1 技术异化对人性的压抑28-30
- 3.1.2 技术异化对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30-32
- 3.1.3 技术异化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32-34
- 3.2 技术异化问题的原因34-38
- 3.2.1 人类对技术的片面认识34-36
- 3.2.2 技术运用的监管缺位36-37
- 3.2.3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37-38
- 第4章 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下克服当代技术异化问题路径研究38-45
- 4.1 提高人类理论认识水平,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8-40
- 4.1.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科学辩证地认识技术发展38
- 4.1.2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促进人类自由全面发展38-40
- 4.2 完善技术应用制度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0-42
- 4.2.1 完善我国技术应用法律机制40-41
- 4.2.2 建立国际性公约,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41-42
- 4.3 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42-45
- 4.3.1 转变传统生产方式,鼓励发展生态环保技术42
- 4.3.2 树立生态科技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42-45
- 结论与展望45-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霞;;技术异化的哲学意蕴[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毛牧然;陈凡;;论马克思的技术异化观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年01期
3 陈化;;技术异化之消解:伦理学的进路[J];理论界;2013年06期
4 刘富炜;网络技术异化的人性根源[J];学习月刊;2004年01期
5 骆奎;刘同舫;;马克思技术批判的方法论转换及其启示[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6 刘同舫;;技术的异化与技术的边界[J];理论界;2006年07期
7 徐博;;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许良;;重返经典阅读之乡——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1期
9 梅珍生;郭广;;论马克思技术文化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俎营营;;技术异化的反思[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包国光;梁丽;;试析现代技术异化的表现和根源[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世雁;刘璐璐;;休闲与城市技术体系[A];中国休闲研究学术报告2011[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早报记者 韩晓蓉 实习生 李路 郑鸿链;必须警惕“技术异化的低龄化”[N];东方早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珉;论技术异化的技术消解[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2 余静;技术异化的人学审视[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苏高翔;技术异化根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王一夫;论技术异化及其消解路径[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5 武晓平;论技术异化及解决途径[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6 唐丽正;技术异化及其解决途径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7 吴娱;当代设计教育的技术异化倾向及其消解途径[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晨耕;基于生态文明的技术异化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9 胡春瀛;技术异化视阈下的动画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10 闻文;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异化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95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95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