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技术观 社会主义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领域的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对策。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有影响力之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考察中,吸取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对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危机做出了探索和论述。其中,在围绕技术的本质以及技术与生态危机根源的关系问题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技术批判与制度批判紧密联系,从技术视角对资本主义制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具有前瞻性和深刻性的提出了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是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此,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深入研究与探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辩证的理解技术的本质,还有助于我们更加合理的把握技术的创新、使用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述。分别阐述了生态问题的产生及其表现,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第二部分,从技术的神性起源、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思想三个方面探究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理论源流。从现实诉求、实践探索、理论支撑三个维度探究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现实背景。第三部分,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提出的技术观进行概括。主要包括:技术是人类“控制自然”的手段、技术是促进“异化劳动”的条件、“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并分别进行概述。第四部分,阐述了对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当代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层面考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思想、牢固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层面考虑:利用技术的创新力推动生态公平建设、利用技术的生态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技术观 社会主义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2;A81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7
- 绪论7-16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7-8
- (一) 选题缘由7
- (二) 研究意义7-8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8-14
- (一)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9-11
- (二)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11-14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4-16
- (一) 研究方法14-15
- (二) 创新之处15-16
- 第一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述16-20
- 一、生态问题的产生及其表现16-17
- (一) 生态问题的产生16-17
- (二) 生态问题的表现17
-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7-20
- (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18
- (二)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8-19
- (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完善19-20
- 第二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理论源流与现实背景20-28
-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理论源流20-25
- (一) 技术的神性起源20-21
- (二) 马克思的技术思想21-23
- (三)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思想23-25
-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现实背景探析25-28
- (一) 现实诉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25-26
- (二) 实践探索:西方绿色运动的不断壮大26-27
- (三) 理论支撑:相关理论的不断深化27-28
- 第三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主要内容28-33
- 一、技术是人类“控制自然”的手段28-30
- 二、技术是促进“异化劳动”的条件30-32
- 三、“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32-33
- 第四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当代价值与意义33-42
-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理论价值33-36
- (一)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思想33-34
- (二) 牢固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34-36
-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36-42
- (一) 利用技术的创新力推动生态公平建设36-39
- (二) 利用技术的生态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39-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玉乔;生态危机剖析[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评析[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3 吴宁;;生态危机与人的非理性[J];求实;2006年02期
4 黄和文;;生态危机的文明追问[J];生态经济;2008年11期
5 周秀英;;论摆脱生态危机的制度与人性根据[J];长白学刊;2008年06期
6 王谷;;浅议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1期
7 邵璀菊;;生态危机的技术根源与应对[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闫慧远;;从“试错论”谈生态危机的实践根源[J];沧桑;2009年06期
9 向昌明;;论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对策[J];新西部;2010年10期
10 袁秋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生态危机根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凤才;;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2 胡刘;;生态危机的根源:何种意义的“人类中心主义”?[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丹;;科技发展与人类生存危机[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李健;伍玉林;;生态伦理: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郭殿生;;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及21世纪的资本主义[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6 方世南;;绿色生存方式:人类和谐生存的理性选择[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娄瑞雪;;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生态危机的哲学思考[A];国际旅游岛与生态文化高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王平;;生态危机的后马克思主义诊断路径及其当代启示[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9 杨富荣;杨海莹;;药用动植物资源生态危机与环境保护[A];四川省药学会第七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玉荣;;自在自然的“遗忘”——生态危机根源的哲学探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国和;生态危机时代的学术转型[N];深圳特区报;2012年
2 湖南师大副教授 李培超;生态危机的警示[N];湖南日报;2000年
3 李瑞芳;生态危机与人的生命价值[N];中山日报;2008年
4 武洁;增强防范“生态危机”的意识[N];贵州日报;2009年
5 陈学明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社会主义: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王志成;宗教应通过对话适应新时代[N];中国民族报;2004年
7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孟根龙;警醒生态危机的严峻性[N];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王鹏;中国生态危机实录[N];发展导报;2005年
9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金家厚;以人类文明审视现代社会生态危机[N];深圳特区报;2012年
10 张志扬;两条生存之路[N];文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陶庭马;生态危机根源论[D];苏州大学;2011年
2 余维海;生态危机的困境与消解[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3 许婕;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原因与我国的稳态经济模式[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4 张玉荣;寻找时代的精神家园——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D];吉林大学;2009年
5 雷鸣;危机寻根:现代性反思的潜性主调[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建明;红绿对话[D];苏州大学;2006年
7 王新萍;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杨勇兵;从马克思自然观的视角透析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月祥;生态危机与政治抉择[D];河南大学;2009年
2 王娅楠;生态危机理论视阈下的山西“生态兴省”战略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冀星辰;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及其应对[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杨文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成因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5 陈捷;布克金生态危机根源论及其解决路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张海燕;福斯特的生态危机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田慧;本·阿格尔生态危机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刘威;福斯特生态危机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国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4年
10 张颖;奥康纳与福斯特生态危机解决之道的比较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35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835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