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念及对党的建设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念及对党的建设的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共产党 生态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 党的建设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其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诉求。它在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反映着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过程,其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和深刻程度。它的确立对丰富和完善党的执政理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 中共自贡市委党校教务科;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生态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 党的建设
【基金】:自贡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12ZD01)
【分类号】:D25
【正文快照】: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其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执政理念之一,是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原则之一,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党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及特征(一)党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党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罗文东;;生态文明、科学发展与社会主义[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张学书;;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生态文明[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谢嘉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论纲[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黄书进;;深刻理解和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范志轩;王玉珏;;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三维度及当下意义[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王川生;詹俊丽;;生态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祖凤;;基于多维视角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龚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戴红美;;生态城市:城市发展新范式的目标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赵富刚;李兵兵;潘蓓鸽;李校利;;浅议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0期
5 胡祖凤;谢嘉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概念、特征及创新经验探析——兼论深化后续学理研究的若干重要思路[J];党史文苑;2012年04期
6 谢嘉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基本特点探析[J];高校社科动态;2011年03期
7 牛文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消费模式[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8 陈孝兵;;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的时代强音——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理论自觉[J];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02期
9 牛文浩;;生态社会主义的快乐思想[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胡祖凤;;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概况[J];党政干部学刊;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红发;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薛春亮;公务员录用考试“热”[D];山西大学;2012年
2 郭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福祉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李婷婷;加强对当代农民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孔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以侠;;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2 刘华初;;试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3 张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必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胡洪彬;;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储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执政理论的探索[J];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1期
6 强国;;略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J];淮海文汇;2005年03期
7 高军峰;杜向武;;论党的执政理念[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8 张剑;;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J];探索;2010年01期
9 李精华,李敬晶;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几个飞跃性变化[J];学术交流;2003年08期
10 谢嘉梁;;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多维透视[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石;;建设生态文明 从现在做起[J];世纪桥;2010年04期
2 纪石;;建设生态文明 从现在做起[J];世纪桥;2009年18期
3 纪石;;建设生态文明 从现在做起[J];世纪桥;2009年20期
4 汪纪戎;;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科学发展——学习中共十七大精神的体会[J];前进论坛;2008年02期
5 秦慧杰;;创新执政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J];世纪桥;2008年07期
6 杨湘洪;;生态文明语境下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执政理念解读[J];领导科学;2011年26期
7 刘起军;;中国共产党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与经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2期
8 祝福恩;林德浩;;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科学化、时代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9 沈俊花;李锋;沈艳花;;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启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理论界;2011年08期
10 陈瑞清;;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绿色经济[J];前进论坛;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环清;;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新兴国[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蓝庆环;李群峰;;大力发展沼气 建设生态文明村[A];农村沼气发展与农村小康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3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谢平贵;;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和谐毕节——以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为例[A];2008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8年
5 吴桂华;;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基点和路径选择研究[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6 李远;;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科学发展[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俞友康;;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蒋凤莺;;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A];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C];2009年
10 张继泽;;建设生态文明是长期的战略任务[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助理 林震;知山知水知生态 树木树人树文明[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2 福建省三明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 涂大杭;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3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4 陈宗立;甘肃 关注民生和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07年
5 蔡永飞;正确理解“生态文明”[N];经济参考报;2007年
6 杨醒;深入落实建设生态文明的执政理念[N];兰州日报;2007年
7 张建宇;生态文明,文明的整合与超越[N];人民日报;2007年
8 民革中央调研部研究员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须克服四个“无关论”[N];检察日报;2008年
9 蔡永飞;走出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误区[N];丽水日报;2007年
10 冯磊;中国共产党珠海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N];珠海特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曙新;探索中的双重变奏[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思源;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考察[D];四川大学;2005年
3 林松柏;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王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举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袁敬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变革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吕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国家统一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文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中间势力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建民;华北人民政府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朱树彬;毛泽东个人崇拜现象的历史考察[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周韬;南京国民政府文化建设研究(1927-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高贺;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李守宏;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3 贾丽敏;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传民;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5 邓玲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刚;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发展私营经济问题的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雪松;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完善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葛晋平;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成功实践[D];山西大学;2008年
9 刘长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吉林大学;2008年
10 仲爱萍;“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46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84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