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视域下“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07:10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视域下“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梦 社会理想观 社会发展 未来社会 道路


【摘要】:梦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期许,记录着人类流血流汗的历史,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千百年来深刻的情感记忆。梦是对情感的一种表达,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延续。人们从“庄周晓梦迷蝴蝶”中感叹生命的美妙,往往在谈及梦的时候,都会赋予它幻想的色彩,而这些幻想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伟大的劳动人民实践中逐渐成为了现实,梦的颜色在时代的照耀下也愈显鲜亮。实践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摆脱了梦的束缚,勇于做敢于想,不断的发掘外物,不断的将梦想演化为真实。梦可以是鼓舞的,也可能变成牵绊。如果只愿意活在梦里不愿意接受失败和再实践,人类是不可能有发展的,之所以人类有欲望,有感知,期望改造,才有了让梦想成为人类进步的动力。从现代科技发展的进程来看,如果没有科幻小说作者的夸张表述,人们也就不会产生将梦想造就成真实的想法。我们从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中看到了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美好向往,如今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如日中天,中国人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告诉国人,告诉世界,我们是不甘落后和挨打的民族。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对于和平发展的期许,是对于独立自主的坚持,更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追求。“梦”和“理想”有区别也有相似之处。所谓“梦”,代表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期许、渴望,或者又可以概括为一种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夙愿;而“理想”相对于“梦”而言,更倾向于是一种计划性和目标性的概念,是在“梦”的基础上更具操作性的规划和施行。理想可以根据目标的不同,划分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职业理想;同时也可以根据目标实现的期限来划分,即长期理想和近期理想。比如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这个最高理想实现的近期目标,它是实现最高理想的一个必经阶段。在十八大以后,“中国梦”被赋予了更多元的内容,“梦”作为一种人类情感上的支撑,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供了动力和生命力,它可与“理想”相互依存,上升成为一种信念,呈现出一种崇高的心理状态,而这就能够让中国人民有充足的理想信念去坚信“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的理论分析和对中国发展的实践进程的研究,从中国在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成功实践对中国在曲折中发展的见证,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勤奋努力当家作主的民族凝聚力和力量,也见证了“梦”和“理想”在这段曲折中前进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推动力。本文从深入认识和分析“中国梦”的价值和传承的意义、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以及对现代中国发展态势的正确评价中,看到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和必要性。同时本文还对“中国梦”的本质属性进行必要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意义和理想路径。本文共四个部分。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中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性预见,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的借鉴。第二部分通过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对“中国梦”的发展,分析“中国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的影响。第三部分立足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通过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论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对中国道路选择的决定作用,是中国之觉醒;对“中国梦”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人的独立而自由的发展才是中国的救亡之道;对“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是同一立场的发展理念进行论证,引出中国的富强之路是符合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制和政策,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点的。第四部分是对文章前三个部分的总结。
【关键词】:中国梦 社会理想观 社会发展 未来社会 道路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D6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7
  • 一、选题来源10
  • 二、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0-12
  • 三、文献综述12-16
  • 四、研究方法16-17
  •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的内涵17-31
  • (一) 预见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17-19
  • (二) 预测未来社会的国家制度和发展阶段19-25
  • 1、未来社会的实现方式19-20
  • 2、提出过渡时期的理论20-23
  • 3、提出未来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理论23-25
  • (三) 对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思考25-27
  • (四)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7-31
  • 二、“中国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的发展31-36
  • (一)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学说的理论上的飞跃31-32
  • (二) 实现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2-34
  • (三) 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34-36
  • 三、“中国梦”的实现路径36-53
  •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决定中国的选择36-39
  • 1、制度选择的觉醒36-37
  • 2、独立发展的救亡37-39
  • 3、共同繁荣的理想39
  •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对“中国梦”的影响39-43
  • 1、“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的一种当代表达40-41
  •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观影响“中国梦”的实践41-42
  • 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观丰富“中国梦”的时代意义42-43
  • (三) 实现“中国梦”的制度路径43-48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3-44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44-46
  • 3、走和平发展道路46-48
  • (四) 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路径48-53
  • 1、中国精神鼓舞“中国梦”的实现48-50
  • 2、传统“和”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50-51
  • 3、“以人为本”促进“中国梦”最终目标的达成51-53
  • 四、“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目标53-55
  • 结论55-56
  • 参考文献56-58
  • 致谢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文昭;;国际视域下的“中国梦”[J];领导之友;2009年05期

2 卢春山;;为中国梦自主自觉地奋斗[J];红旗文稿;2012年24期

3 鲁薇;;“美国梦”与“中国梦”[J];北京观察;2012年12期

4 周天勇;;如何实现十几亿人的中国梦[J];民主与科学;2012年06期

5 叶再春;;“中国梦”随想[J];前线;2013年01期

6 程曼丽;;“扒粪”之后需要什么?——兼谈“中国梦”[J];新闻与写作;2013年01期

7 翁淮南;张少义;陈方;冯静;王慧;;畅想中国梦 实干兴邦国——中国梦的十度空间[J];党建;2013年02期

8 朱继东;;“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在哪里?[J];党建;2013年02期

9 本刊编辑部;;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J];理论导报;2013年01期

10 由佳田;;“中国梦”开创社会文明新境界[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儒杰;;发展与公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价值取向[A];“公平、公正、平等: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韩庆祥;王海滨;;中国梦:根本前提、精神实质和实现路径[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3 许志功;;以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颜晓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包含倡导劳动[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柳洁;;以行业梦托起中国梦[A];浙江盐业(2013年第4期总第153期)[C];2013年

6 李仕湘;;我的中国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7 方晓;;“中国梦”与中国外交:世界贡献 中国打造[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8 李德顺;;中国梦的主体性意蕴[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9 熊炜;;围绕中国梦思想,推进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A];第五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会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祁敬宇;;刍议大国崛起中的金融问题——兼议金融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作用[A];第五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会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萍;“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08年

2 秦毅;1.9%绝不是中国梦[N];中华建筑报;2009年

3 郭英剑;“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在哪里[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4 毛颖颖;让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N];北京日报;2010年

5 张红;呼唤“中国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6 本报记者 张骏 王海燕;“中国梦”触动了我们内心激情[N];解放日报;2012年

7 李思辉;温故《一九四二》,憧憬“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2年

8 本报评论员;唯有实干,才能实现中国梦[N];湖南日报;2012年

9 邓佑标;“中国梦”,我们一路追逐[N];解放军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夏斌;“中国梦”必将成为时代强音[N];解放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钟苹;以“中国梦”引领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娄银梅;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山;“中国梦”的理论渊源与内涵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2 韩校;“中国梦”学理框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3 高丽娜;践行群众路线对实现中国梦的当代价值[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4 李丹;重庆市大学生的中国梦与其成就动机、学习责任心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杨先利;论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6 王晓波;中国梦及其实现方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辛晓宁;试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哲学思想[D];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15年

8 李雨泽;科技因素对实现“中国梦”的影响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9 李娇;习近平的“中国梦”解析[D];渤海大学;2015年

10 卞浩tD;“中国梦”的价值及其世界认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67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867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7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