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分工”的历史生成及其内在意蕴——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察
本文关键词:“真正的分工”的历史生成及其内在意蕴——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察
【摘要】:"真正的分工"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历史地发生并形成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指出,随着"真正的分工"即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的出现,不同的个人分别承担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的现象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历史地看,这种"真正的分工",不仅意味着作为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的分工本身的巨大变化,而且意味着人类生存方式的结构性变迁,特别是随着不同于物质需要和物质生活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的真正形成和发展,人类文明才真正发展繁荣起来。
【作者单位】: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真正的分工 物质劳动 精神劳动
【分类号】:A811;B03
【正文快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从分工的一般规定性来看,分工是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那么,“真正的分工”意味着劳动的一种怎样的存在形式呢?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早已共同声明:“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建;;内格里“非物质劳动”的由来、研究现状及其意义[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2期
2 陈琼珍;;从非物质劳动到帝国再到大众——浅析《帝国》理论思维路径及哲学批判[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6期
3 迈克尔·哈特;陈越;;非物质劳动与艺术生产[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2期
4 毛里齐奥·拉扎拉托 ,高燕;非物质劳动(下)[J];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04期
5 陈琼珍;;非物质劳动理论——对哈特和奈格里理论的再阐释[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年04期
6 金昭英;;网络文学的非物质劳动性[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2期
7 黄惠q;祭坛就是文坛——论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学的关系[J];思想战线;1981年02期
8 户晓坤;;“非物质劳动”与资本逻辑——意大利自治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经济学批判传统的复归[J];教学与研究;2014年02期
9 陈庆松;;当代自由实现路径探讨——哈特和奈格里非物质劳动理论的政治意义[J];求索;2012年10期
10 李春建;;哈特和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理论[J];理论界;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好元 王鹏宇;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N];新疆日报(汉);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春建;安东尼奥·内格里非物质劳动理论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示奥;“非物质劳动”概念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钱梦旦;安东尼奥·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73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87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