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生活方式向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
本文关键词:试论现代生活方式向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生活方式 生态生活方式 消费方式 人与自然 精神生活
【摘要】:生活方式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生活方式建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探讨现代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探讨现代生活方式向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不仅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促进生态生活方式的形成,促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前三章从异化消费向科学消费的转型、远离自然向亲近自然的转型、精神迷茫向精神闲适的转型三方面论述现代生活方式向生态生活方式转型的基本内涵,第四章论述实现生态生活方式转型的方式与途径。第一章“异化消费向科学消费的转型”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存在的异化消费现象,如奢靡消费、符号消费、炫耀性消费、畸形消费,然后论述了异化消费对于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消极作用,最后论述了生态友好型的科学消费应包含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低碳消费、公平消费等内容。第二章“远离自然向亲近自然的转型”首先论述城市化进程、信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发达,造成了现代人们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然后论述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利于人们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的情感和生活方式,最后论述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应注重绿色旅游走进自然,注重绿色城市、绿色住宅建设,营造绿色生存环境。第三章“精神迷茫向精神闲适的转型”首先论述了现代人们价值观扭曲、道德滑坡,迷恋低俗文化,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等精神迷茫的生活状态,及其对于自身精神以及生态生活方式建设的消极影响,然后论述了生态生活方式应是一种精神闲适的生活方式,注重日常休闲、技能型消费和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生活方式。第四章“实现生态生活方式转型的方式与途径”主要从政府生态生活方式建设机制、营造社会生态文化氛围、绿色生产促进绿色生活三方面,论述实现从现代生活方式向生态生活方式转型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现代生活方式 生态生活方式 消费方式 人与自然 精神生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导言9-14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9-10
- 1、研究缘起9-10
- 2、研究意义10
-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0-13
- 1、研究现状10-12
- 2、发展趋势12-13
- 三、研究方法及本文创新13-14
- 1、研究方法13
- 2、研究创新13-14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14-15
- 1.1 现代生活方式14
- 1.2 生态生活方式14-15
- 第二章 异化消费与科学消费15-25
- 2.1 异化消费15-18
- 2.1.1 奢靡消费15-16
- 2.1.2 符号消费16-17
- 2.1.3 炫耀性消费17-18
- 2.1.4 畸形消费18
- 2.2 异化消费的消极影响18-20
- 2.2.1 引发资源危机18-19
- 2.2.2 造成环境压力19
- 2.2.3 使生态殖民主义扩大19-20
- 2.2.4 导致代内不公和代际不公20
- 2.3 科学消费20-25
- 2.3.1 适度消费20-21
- 2.3.2 绿色消费21-22
- 2.3.3 循环消费与低碳消费22-23
- 2.3.4 公平消费23-25
- 第三章 远离自然与亲近自然25-29
- 3.1 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25-26
- 3.1.1 钢筋水泥群林立25
- 3.1.2 现代科技产品占用人们大量时间25-26
- 3.2 远离自然的消极影响26-27
- 3.2.1 疾病丛生26-27
- 3.2.2 不利于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27
- 3.3 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27-29
- 3.3.1 绿色旅游27-28
- 3.3.2 营造绿色生存环境28-29
- 第四章 精神迷茫与精神闲适29-32
- 4.1 迷茫空虚的精神世界及消极影响29-30
- 4.1.1 价值观扭曲,道德滑坡29
- 4.1.2 迷恋低俗文化29-30
- 4.1.3 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30
- 4.2 精神闲适的生活方式30-32
- 4.2.1 日常休闲活动31
- 4.2.2 技能型消费31
- 4.2.3 高雅文化艺术修养31-32
- 第五章 实现生态生活方式转型的途径32-40
- 5.1 政府生态生活方式建设机制32-34
- 5.1.1 制度保障机制32-33
- 5.1.2 物质奖励机制33-34
- 5.2 营造社会生态文化氛围34-37
- 5.2.1 政府舆论引导34
- 5.2.2 媒体广泛宣传34-35
- 5.2.3 学校深化教育35-37
- 5.2.4 民间组织倡导37
- 5.3 生态生产促进生态生活37-40
- 5.3.1 发展生态产业38
- 5.3.2 生产生态产品38
- 5.3.3 倡导绿色包装38-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4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绍元,伍俊斌;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互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吕丽塔;张葳;;生态批评视域下的《阿凡达》[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孙慕天;文明的理论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4 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评析[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5 宁小银;论互联网络的政治负荷性[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张义兵;解构与整合:网络发展对制度化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陈力丹;试论大众传媒与舆论的互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宋健;制造业与现代化[J];中国表面工程;2002年04期
9 周庆山;论文献传播的文化功能[J];图书与情报;1995年02期
10 张露丹;;文化何以成为人的存在方式——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批判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张蕾;刘辰;杨正球;;信息化环境下电子政务应用技术创新研究[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3 王凤才;;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4 刘彪;;探讨网络生态危机[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5 肖建华;游高端;;地方政府环境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依赖与创新[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黄民兴;;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再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三辑)[C];2006年
7 眭纪刚;郭京京;;结构调整、范式转换与“第三次工业革命”[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赵欣;;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忠贤;省域农业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屈超;信息产业核算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董石桃;公民参与和民主发展[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洪明;从“管理”到“辅导”:班级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孙玲;差异教学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业雷;网络社会视阈下虚拟领导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高燕;Learning 2.0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万波;跨越世纪的狂欢[D];南昌大学;2010年
5 汪明进;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尹志萍;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敏璐;SOHO数码办公产品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旭臣;我国参与式公共预算改革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建设[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翔;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与社会政治构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缪赤彤;网络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6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36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