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01:29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思想 启示


【摘要】:本文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严重的生态环境状况出发,通过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文本,系统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共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它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成型、成熟和发展。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萌芽于学生时代,主要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萌芽相对较晚,开始于他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深刻同情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后来,随着马克思恩格斯一系列著作的相继出炉,他们的生态思想逐渐成型,并走向成熟,而到晚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特征 首先是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部的生态思想都是围绕实践的观点展开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其次是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憧憬。再次是时代性。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所处的历史背景与今天有很大不同,但它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同样适用。另外,同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也存在差异,马克思更多强调实践性,而恩格斯更多强调辩证性。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梳理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生态自然思想,生态经济思想,生态伦理思想,生态环境思想。这些思想散见在他们不同时期的著作当中,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和方法。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苏联的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及中国历代领导人。普列汉诺夫超越了传统的地理环境理论,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并突出了生产力作为地理环境发挥作用的中介的价值。列宁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斯大林则着重探讨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性。中国历代领导人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启发也意义。 五、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经济是以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为主,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枯竭、自然灾害频发,这不断拷问着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借鉴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加以创新,不断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及发展方式,对我国当今及未来发展来说很有必要性。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思想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导论12-19
  • 一、选题理由12-14
  • 二、研究综述14-18
  • 三、研究方法18
  • 四、欲创新之点18-19
  •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19-26
  •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形成的背景19
  •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条件19-21
  •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过程21-26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特征26-32
  •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实践性26-27
  •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阶级性27-28
  •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时代性28-29
  • 四、马克思与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统一性与互补性29-32
  •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梳理32-42
  • 一、生态自然思想32-34
  • 二、生态经济思想34-36
  • 三、生态伦理思想36-38
  • 四、生态环境思想38-42
  • 第四章 后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发展42-50
  • 一、普列汉诺夫的生态思想42-45
  • 二、列宁、斯大林的生态思想45-46
  •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人的生态思想46-50
  •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50-61
  • 一、中国的生态状况50-52
  •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中国化成果52-55
  •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55-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4
  • 致谢64-65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5-6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J];江汉论坛;2007年07期

2 赵成;方鸿志;;论科学技术与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形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05期

3 秦大河;罗勇;;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变化趋势[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02期

4 张一兵;永恒的自然规律在变成历史的自然规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5 蒋笃运;试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意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10期



本文编号:939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39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4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