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唯意志论及知行之辩对毛泽东知行观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08 17:11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唯意志论及知行之辩对毛泽东知行观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毛泽东 认识论 知行观 意志 实践论


【摘要】:中国近代知行观发生了转向和更新,正统知行观得以改造,“知”、“行”内涵得以扩展。在“知”方面,思想家不再过分关注天德良知,而是将目光投向闻见之知和科学知识;而“行”也不再狭义地指向道德践履,及对“仁、义、理、智、信”的恪守,而是赋予了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实践内容。中国近代知行之辩,经历了从单一的“贵知”和“贵行”观,发展到“知行合一”观的过程,这与历史变革、思潮变动关系紧密。毛泽东的知行观亦受到近代思潮转变之影响,五四运动之前,“贵知”论颇成气候,部分思想家还表现出唯意志论思想倾向,这时期,青年毛泽东也重视情感、知性、意念和精神的力量。近代启蒙思想家对“自我”的觉醒和对“心力”的强调,使毛泽东在个性解放方面表达了强烈的欲望,同时也十分重视英雄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后,将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至此,毛泽东对中国近代知行之辩作出了科学总结,持“知行合一”的观点。毛泽东的知行观在近代得以升华、日趋完备。在新与旧、破与立、批判与继承之间,毛泽东走过了一条漫长的探索之道。他吸收了启蒙思想家、改良派和革命派,以及其他诸思想派别认识论中的科学部分,这对他形成科学的知行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他接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后,开始信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认识论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进行批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起到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毛泽东的《实践论》一文,是他对中国近代知行观的科学总结。《实践论》的知行观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知行合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表述就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实践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对中国传统的唯心知行观进行了批判,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知行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其功绩无人超越,从政治上看,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入到了政治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从文化方面看,他融合了中国近代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有了中国的思维特色。
【关键词】:毛泽东 认识论 知行观 意志 实践论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2
  • 第1章 中国近代哲学及毛泽东的早期教育12-23
  • 1.1 中国近代哲学成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12-14
  • 1.1.1 中国近代哲学成长的外部环境12-13
  • 1.1.2 中国近代哲学成长的内部动因13-14
  • 1.2 中国近代哲学的主要争辩14-17
  • 1.2.1 古今中西之争14-15
  • 1.2.2 知行之辩15-17
  • 1.3 毛泽东的早期教育17-23
  • 1.3.1 早期教育对毛泽东个性的影响17-20
  • 1.3.2 早期教育对毛泽东知行观的影响20-23
  • 第2章 近代唯意志论思想倾向对毛泽东的影响23-32
  • 2.1 唯意志论释义23
  • 2.2 近代的唯意志论思想23-27
  • 2.2.1 龚自珍“自我”的觉醒24-25
  • 2.2.2 魏源的“人定胜天”观25-27
  • 2.3 毛泽东意志观在革命时期的表现27-32
  • 2.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7-30
  • 2.3.2 毛泽东唯意志论倾向从近代到解放后的延续30-32
  • 第3章 近代“知行之辩”对毛泽东的影响32-42
  • 3.1 中国“知行观”的发展概要32-33
  • 3.2 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对毛泽东知行观的影响33-35
  • 3.3 改良派“贵知”思想对毛泽东知行观的影响35-39
  • 3.4 孙中山“知行统一”观对毛泽东知行观的影响39-42
  • 第4章 毛泽东对近代“知行之辩”的科学总结42-54
  • 4.1 毛泽东对近代知行观的批判与继承43-47
  • 4.1.1 与旧思想的斗争43-46
  • 4.1.2 对新思想的推崇和发展46-47
  • 4.2《实践论》回答了“古今中西”问题47-49
  • 4.3《实践论》的性质——一种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49-50
  • 4.4《实践论》的主要观点——知行合一50-54
  • 4.4.1 实践观从根本上反对了“知先于行”的唯心认识论50-51
  • 4.4.2 实践观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进行批判51-52
  • 4.4.3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52-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58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新雯;毛泽东晚年在知行观问题上的反复与偏颇[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黄辉,,吴定光;略论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超越[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年02期

3 王宁山;;“知行观”新说——试论“知行和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张汉静,葛振国;论孙中山的知行观[J];晋阳学刊;2004年04期

5 张琳;;《实践论》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换[J];理论学刊;2006年02期

6 黄辉;;论毛泽东知行观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区别——兼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7 曾凯;;论孙中山知行观的辩证性[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贾明建;;《实践论》的知行观之我见[J];理论探索;1987年04期

9 李天敏;孙中山的知行观述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5期

10 余秉颐;;孙中山的知行观[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范市兵;;浅谈管子的知行观[A];管子哲学经济思想与当代经济问题——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全国第七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2年

2 傅小凡;;再谈朱熹的知行观[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仲勤;树立正确的知行观[N];甘肃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夫寿;毛泽东与孙中山的知行观比较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2 任慧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相互关照[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3 赵鹏;中国近代唯意志论及知行之辩对毛泽东知行观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5年

4 罗昆;中国古代知行观发微[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旭;毛泽东知行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王仁永;《实践论》与中国传统知行观[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夏青;浅谈王夫之的知行观[D];河北大学;2010年

8 潘楠;高校德育中的知行观问题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9 吴建国;王守仁与王廷相知行观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庞玉勇;朱熹道德知行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952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952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d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