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民粹主义的批判研究
本文关键词:列宁对民粹主义的批判研究
【摘要】:列宁对民粹主义的批判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主观方面看,列宁为批判民粹主义作了大量的理论工作并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实践活动;从客观方面看,随着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俄国的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传统的俄国农村公社面临瓦解的危险。 列宁通过深入研究并撰写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针对民粹派宣扬的“资本主义破坏论”、“通过农村公社直接过渡论”、“均贫富比政治自由更重要”、“以个人恐怖活动作为主要斗争手段”这四点最主要的谬论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刻的批判。列宁指出,俄国农村公社已在资本主义的侵蚀下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而且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作用。当前,争取政治自由是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最直接、最重要的任务。为此,俄国必须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以科学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为指导,依靠工农联盟的力量来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列宁的批判基本上粉碎了民粹派的思想理论基础。虽然在批判的过程中,列宁早年对农民认识存在偏差并过分扩大了俄国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的作用,甚至还把坚持俄国特殊性的民粹派当作不可拒绝的遗产加以抛弃,但是他对俄国社会经济现实作了客观全面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典范,他还创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组织原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列宁对民粹主义的批判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比如在如何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农民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系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问题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列宁 民粹主义 批判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导论7-11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7-8
- 二、研究现状综述8-9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9-11
- 第一章 列宁对民粹主义批判的社会历史背景11-16
- 第一节 列宁对民粹主义批判的社会历史条件11-13
- 1.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农村公社的逐步解体11-12
- 2. 民粹派实践活动宣告破产并走向分化12-13
- 第二节 列宁对民粹主义批判的实践基础13-16
- 1. 深入研究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13-14
- 2. 建立马克思主义组织并指导俄国革命14-16
- 第二章 列宁对民粹主义批判的具体内容16-30
- 第一节 对民粹派宣扬的“资本主义破坏论”观点的批判16-19
- 1. 俄国民粹派的资本主义观16-17
- 2. 列宁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作用17-18
- 3. 列宁分析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18-19
- 第二节 对民粹派企图通过保存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观点的批判19-23
- 1. 俄国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思想20
- 2. 列宁分析了农村公社在资本主义的侵蚀下逐步解体的客观事实20-21
- 3. 列宁指出农村公社是俄国资本主义最深厚的基地而非对抗者21-23
- 第三节 对民粹派认为均贫富比政治自由更重要观点的批判23-25
- 1. 俄国民粹派关于政治是否自由无所谓,经济上均贫富才重要的观点23
- 2. 列宁认为离开政治自由追求经济利益是对伟大社会革命事业的背叛23-24
- 3. 列宁指出争取政治自由是我们最直接、最重要的任务24-25
- 第四节 对民粹派主张以个人恐怖活动作为主要斗争手段观点的批判25-30
- 1. 俄国民粹派的个人恐怖主义斗争方式25-26
- 2. 列宁指出工人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26-27
- 3. 列宁强调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民主革命胜利的主要条件27-28
- 4. 列宁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才是革命运动的旗帜28-30
- 第三章 列宁对民粹主义批判的历史功绩与局限性30-35
- 第一节 列宁对民粹主义批判的历史功绩30-32
- 1. 对俄国社会经济现实作了客观全面的分析30-31
- 2. 创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组织原则31-32
- 第二节 列宁对民粹主义批判的历史局限性32-35
- 1. 把坚持俄国特殊性的民粹派当作不可拒绝的遗产加以抛弃32-33
- 2. 早年对农民认识有偏差,夸大了俄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作用33-35
- 第四章 列宁对民粹主义批判的启示35-42
- 第一节 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35-37
- 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35-36
- 2.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本国实际36-37
- 第二节 正确处理农民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系37-39
- 1. 肯定农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37-38
- 2. 解决好农民问题,巩固工农联盟38-39
- 第三节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39-42
- 1.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39-40
- 2. 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决定其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40-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俊忠;黄寿松;;政治自由及其意义的限度——列宁的理解与启示[J];哲学研究;2006年02期
2 袁文艺;;政治自由论纲[J];前沿;2006年05期
3 曾宇辉;;论法治社会中的政治自由[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施晓花;;政治自由的价值反思[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文摘[J];社会观察;2007年11期
6 赵玲;;政治自由的本质、功能及实现[J];道德与文明;2008年01期
7 施晓花;;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政治自由[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吕洪霞;程亚孔;;论和谐社会政治自由的实现[J];黑河学刊;2008年04期
9 张爱军;程小佩;;政治自由与宪政的价值理念契合——基于萨托利的思想理路[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林海燕;;洛克政治自由的理论支点、表现及其困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澜;李海默;;重绎洛克之路——关于政治自由来源问题的一点思考[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3 赵慧峰;俞祖华;;严复与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开启[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危兆盖;耿云志;郑大华;俞祖华;;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自由主义——关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对话[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清;认识“坏世界”与建设“好世界”[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刘擎;2011:西方知识界回顾[N];东方早报;2012年
3 德国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东西方文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何梦笔;秩序与繁荣[N];东方早报;2013年
4 赖德亮;管制不应限制公民政治自由[N];检察日报;2006年
5 郭道晖;法治目标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N];法制日报;2000年
6 台湾知名乐评人 时评人 张铁志;时代正在改变,每个人都参与其中[N];东方早报;2012年
7 ;哈维尔:生活在真实中[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林尚立 曹沛霖 孙关宏 胡伟 臧志军;中国政治发展需要理论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6年
9 郭长刚 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访问学者;9·11事件是“宗教”与“世俗政治”张力发展的反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钱镇;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N];学习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冠群;面向政治自由的现实之境[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晓花;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政治自由[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2 杜苏;政治自由与三权分立[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顾晓波;18世纪荷兰政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程小佩;萨托利政治自由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卿;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之迈政治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6 马海然;民主化进程中的经济变量[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7 吴丽君;论马克思的政治自由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肖红旗;梁启超自由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世杰;从威权走向民主[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10 徐媛媛;中国近代民权观的演变及其启示[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95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95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