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及其主体性建构

发布时间:2017-10-17 00:14

  本文关键词: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及其主体性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转型 法治 回应型法 主体性


【摘要】:社会转型和变革是近现代中国的主旋律。当今中国的社会处于转型过程中,处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尝试解决中国法治进程中“有法律无秩序、法律回应社会乏力”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从西方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秩序所努力的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美国曾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国家机构无力应对聚集在一起的诸多社会问题,从而产生“法律与权威的危机”,为了处理好转型时期的法治与社会的关系,美国著名的法社会学家塞尔兹尼克和诺内特撰写了《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一书,书中以发展的模式提出了压制型法(某些人对其他人的专断统治)、自治型法(形式法治)和回应型法(对实质正义给予考虑)的概念,并认为回应型法是法治发展的更高阶段,通过法律与社会的互动能解决法律的完整性和开放性的紧张关系,强调公民的主体性参与,从而重新使法律获得合法性。本文认为,对处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最核心的是存在一个国家本位向公民主体本位转型的问题,虽然回应型法的理论是为了完善美国法治而提出,当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但是回应型法提倡排除专断和蛮横,不以形式规则为唯一导向,而是通过公民的主体性参与使法律获得自我矫正的能力,这对于解决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问题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即通过增强法治的主体性有效地平衡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笔者相信,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将不仅可以增进法律秩序的民主价值,也将提高权力机构的能力和合法性,从而使人们从内心真正认同法治这种生活方式。 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说明在转型过程中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潜在矛盾和困境。第二部分是回应型法的理论概述,包括形成该理论的背景、回应型法的主要观点和对回应型法的完善。第三部分说明回应型法理论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启示和意义,并结合回应型法理论与中国的法治实践,提出“法治及其主体性”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从法律运行的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具体说明实现“回应型法”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 法治 回应型法 主体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0.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3
  • 一、研究背景10
  • 二、回应型法理论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10-12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2-13
  • 第一章 转型时期中国法治发展的困境13-22
  •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13-15
  • 二、中国法治之路:政府推进模式15-17
  • 三、对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的反思17-22
  • (一) 法律制度与社会生活需要脱节17-18
  • (二) 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18-19
  • (三)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张力19-22
  • 第二章 “回应型法”理论概述22-30
  • 一、回应型法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22-23
  • 二、回应型法的基本观点23-27
  • (一) 取代压制型法与自治型法23-25
  • (二) 法律是有目的的事业25-26
  • (三) 主体性是法律合法化的基础26-27
  • 三、回应型法理论遭遇的挑战及发展27-30
  • 第三章 “回应型法”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启示30-36
  • 一、实现法治可以有不同路径30-31
  • 二、法治必须回应社会的需求31-32
  • 三、塑造法治的主体性32-36
  • 第四章 中国法治的主体性建构36-46
  • 一、主体性的执政理念36-40
  • (一) 法治而非人治36-37
  • (二) 民主开放37-39
  • (三) 以人为本39-40
  • 二、主体性的法律实践40-46
  • (一) 增加立法的公共参与性40-41
  • (二) 提高执法的灵活性与回应性41-42
  • (三) 增进法律参与实现司法公正42-44
  • (四) 培育主体性的法治文化44-46
  •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评述[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2 江国华;张倩;;权力的分解、位移与下沉——写在1982年《宪法》实施三十周年之际[J];法学杂志;2012年07期

3 李瑜青;杨超;;在回应社会中推进法律的发展——评《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性法》一书[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唐仲清;用“伯克利观察法”考量法律[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柯卫;;法治与人的现代化关系刍论[J];河北法学;2009年11期

6 杨文杰;冯静;;回应的无力——读诺内特与塞尔兹尼克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年02期

7 蔡定剑;;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宪政发展[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罗豪才;社会转型中的我国行政法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江涌;;警惕部门利益膨胀[J];w挛胖芸,

本文编号:1045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045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c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