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18:11
本文关键词: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自由、民主、公平和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洗礼和融合。它们创新出各种载体,担负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科学发展的重任。尤其是公益组织的不断涌现和蓬勃发展,既完善民主形式,义增强公民意识,同时还有效辅助政府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事务管理,可谓集众人之所智,施众人之所力。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随着公益组织法律地位和性质的明确,以及职责和活动范围的规范和扩大,刑事被害人救济被纳入公益组织视野范围。刑事被害人作为特殊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帮助。面对每年近400万件以上的刑事案件,刑事被害人数量极其庞大。然而我国目前却没有关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国家立法,各地方也无行之有效的规范或办法,无法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更难以完整实现法治公平和正义。可是,公益组织作为社会救助主体之一,凭借充裕资金、专业队伍和多样化救助措施等优势,在承担对其它弱势群体救助的同时,完全有能力实施刑事被害人救济。因此,立足我国公益组织发展趋势和刑事被害人救济现状,针对刑事被害人救济存在的不足和公益组织参与救济的可行性,本文致力构建我国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法律制度。 本文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介绍论文写作背景和意义,分析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综述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基本理论,包括公益组织和刑事被害人救济的概念、特征、分类、起源、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等;第三部分阐述我国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第四部分是关于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国际比较,并总结成功经验;最后一部分尝试构建我国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基本法律制度,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规范和相关配套制度等。
【关键词】:公益组织 刑事被害人救济 法律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0.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引言9-15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一) 研究背景9
- (二) 研究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一) 国内研究综述10-12
- (二) 国外研究综述12-13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3-15
- (一) 研究方法13-14
- (二) 创新之处14-15
- 第一章 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概述15-33
- 第一节 公益组织和刑事被害人救济综述15-26
- 一、公益组织概观15-19
- (一) 公益组织的概念15-18
- (二) 公益组织的特征18
- (三) 公益组织的类型18-19
- 二、刑事被害人救济简述19-23
- (一) 刑事被害人的界定19-21
- (二) 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定义和分类21-22
- (三) 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原因和途径22-23
- 三、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历史实践23-26
- (一) 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行为表现24-25
- (二) 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立法保障25-26
- 第二节 公益组织和刑事被害人救济缘起的理论支撑26-29
- 一、公益组织产生的理论依据26-27
- (一) 公共产品理论---公益组织产生的必然26
- (二) 第三次分配理论---公益组织发展的催化剂26-27
- 二、刑事被害人救济的理论凭证27-29
- (一) 国家责任说---刑事被害人救济的法定性27-28
- (二) 社会福利说---刑事被害人救济的道义性28-29
- 第三节 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逻辑必然29-33
- 一、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法理基础29-31
- (一) 社会连带关系说---逻辑起点29-30
- (二) 公民社会理论---价值取向30-31
- 二、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能量正效应31-33
- (一) 全面弥补刑事被害人的受损权益31-32
- (二) 充分保障刑事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32
- (三) 激发公民意识,彰显主流价值观32
- (四) 促进依法治国的深入实践32-33
- 第二章 我国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考察33-43
- 第一节 公益组织和刑事被害人救济在我国的发展历程33-39
- 一、公益组织在我国的发展概况33-36
- (一) 公益组织的成长经历33-35
- (二) 公益组织的发展缺陷35-36
- 二、刑事被害人救济在我国的发展概要36-39
- (一) 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发展轨迹36-37
- (二) 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发展瓶颈37-39
- 第二节 我国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现状分析39-43
- 一、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客观有限39-40
- (一) 官方社团救济刑事被害人39
- (二) 官办民助或财团法人救助刑事被害人39-40
- (三) 社会研究机构援助和支持刑事被害人40
- (四) 地方司法机关联合慈善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助40
- 二、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短板40-43
- (一) 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缺少法律保障40-41
- (二) 刑事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护41
- (三) 公益组织的经济赔偿不到位41
- (四) 刑事被害人缺乏心理辅导和感情抚慰41-42
- (五) 公益组织的医疗卫生保障不足42-43
- 第三章 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国际比较43-48
- 第一节 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典型示范43-46
- 一、欧美国家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特点43-44
- (一) 制定专门的刑事被害人保护法律制度43
- (二) 明确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措施43-44
- (三) 司法机关帮助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44
- (四) 将刑事被害人的家庭成员纳入救济范畴44
- 二、亚洲国家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特色44-46
- (一) 建立专门性的刑事被害人救济组织45
- (二) 设立刑事被害人社会救济基金45-46
- 第二节 国外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对我国的启示46-48
- 一、健全法律制度是保障公益组织救济的前提46-47
- (一) 制定刑事被害人保护法46
- (二) 完善公益组织管理法46-47
- 二、充裕安全的资金是保障公益组织救济的关键47
- (一) 拓宽社会救济资金筹集渠道47
- (二) 监督社会救济资金规范运行47
- 三、有效保护刑事被害人利益是公益组织救济的核心47-48
- (一) 加强公益组织专业化建设47
- (二) 完善对公益组织救济的监督47-48
- 第四章 我国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法律制度构建48-63
- 第一节 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立法理念48-50
- 一、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指导思想48-49
- (一) 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是人权保障的基本要求48
- (二) 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是实现法治公平的必然途径48-49
- (三) 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是国家救济的重要补充49
- 二、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基本原则49-50
- (一) 公平性原则49
- (二) 效率性原则49-50
- (三) 恢复性原则50
- (四) 协调性原则50
- (五) 有限性原则50
- 第二节 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法律制度设计50-57
- 一、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基础要件50-52
- (一) 明确公益组织的法律地位和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权利50-51
- (二) 赋予刑事被害人依法获得公益组织救济的权利51
- (三) 规范公益组织的结构形式51-52
- (四) 完善公益组织的救济措施52
- (五) 协调公益组织的运行规则52
- 二、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具体规范52-55
- (一) 依法划分刑事被害人范围52-53
- (二) 合理设定刑事被害人救济程序53-54
- (三) 科学管理刑事被害人救济资金54
- (四) 创制刑事被害人救济评价标准54
- (五) 建立刑事被害人救济责任追究制度54-55
- (六) 实行公益组织危机管理55
- 三、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监督措施之完善55-57
- (一) 加大行政监督力度55-56
- (二) 引入司法监督手段56
- (三) 巩固自身监督能力56-57
- (四) 强化社会监督作用57
- 第三节 相关法律制度的配套衔接57-63
- 一、加紧制定刑事被害人国家救济制度57-59
- (一)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济的基本原则58
- (二)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济的主体和救助对象58
- (三)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济的方式和程序58
- (四)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济的资金来源58-59
- 二、正确适用刑事司法制度59-61
- (一) 有效运用刑事和解制度59-60
- (二) 积极尝试“赔钱减刑”制度60
- (三) 刑事司法权行使的边界控制60-61
- 三、明确对公益组织的税收优惠61-63
- (一) 转变缴税主体资格61-62
- (二) 减免应纳税种类62-63
- 结语63-64
- 参考文献64-68
- 致谢68-69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兴培;;论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命运选择[J];法学杂志;2006年06期
2 吴晓敏;;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建立的本土化需求及其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8年35期
3 孙博;;关于我国犯罪被害人救助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年05期
4 陈国儒;;刑事被害人救助对象的范围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9年25期
5 汪健萍;;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探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张凌;;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思考[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孙彩虹;亚洲犯罪被害人补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2004年07期
8 汤啸天;;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金鑫;唐锴;;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立法问题思考[J];中国检察官;2009年01期
10 孙谦;;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思考[J];法学研究;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1114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114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