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全面建成小康 评价指标体系 实现程度 五位一体
【摘要】: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本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文化、民主法制和生态文明五个维度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值的基础上,对2010-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进行测算,测算结果显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一些可持续发展指标和公平、平等指标上,并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基金】: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统计测度、国际比较与影响因素研究》(2013LD03)项目成果
【分类号】:D61
【正文快照】: 一、引言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自从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小康社会”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大部分集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如国家统计局统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曹学勤,赵春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J];财经科学;2003年S1期
2 周长城,陈红;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3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何军,叶春辉,钟甫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实现程度与国际比较——以上海市郊区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鲁玲;论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监测评价[J];理论导刊;2004年02期
6 张春光;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究[J];理论视野;2005年02期
7 宋林飞;;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8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主要观点[J];红旗文稿;2006年06期
9 陈友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荣莉;;安徽城乡居民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2 田红娜;佟光霁;;关于完善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年24期
3 管怀鎏;;浅议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问题[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4 冯志峰;;南昌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与路径探求[J];长江论坛;2011年04期
5 孙岿,金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黄升民;杨雪睿;;碎片化背景下消费行为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J];广告研究(理论版);2006年02期
7 孙伟;新发展观下哈尔滨市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5年S1期
8 潘捷军;;论“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J];观察与思考;2012年07期
9 刘羽平;郑新忠;何跃飞;;推进市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15期
10 刘玉博,康晶;文明生态村评估指标体系探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学彬;夏南凯;;我国大规模城市开发项目中的社会风险评价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何爱国;;现代性与本土性交融: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演化、特点与反思[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3 高兴民;;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宜勇;谭永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监测[A];农业与现代化——第十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平;贵州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与实现途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刘岚芳;基于民众满意度的社会发展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崔海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余道明;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少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效益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6 刘笑霞;政府绩效评价理论框架之构建[D];厦门大学;2008年
7 马德峰;迈向新型现代性的科学发展观[D];苏州大学;2008年
8 姜岩;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李刚;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擎;天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综合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2 田立军;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绩效评估[D];兰州大学;2011年
3 巴扬;农村灾后重建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悦;低碳经济视角下政府绩效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5 董凯;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6 蔡运记;我国西部地区社会指标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史晓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的华北地区电力需求预测[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8 李丽娜;目标视域中的小康社会[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力平;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彦彭;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数量分析[D];郑州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东京;[N];光明日报;2002年
2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曹玉书;[N];经济日报;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澹然;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的新蓝图[J];学习导报;2004年03期
2 管怀鎏;;试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3 管怀鎏;;浅议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问题[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4 袁树平;;新的社会阶层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胡生军;;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年15期
6 赵金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解读[J];江淮;2008年05期
7 武萌;贾培佩;;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14期
8 申剑丽;;北京:幸福感等纳入和谐社会评价体系[J];杭州通讯;2006年03期
9 陈帆;李晓曼;;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9年29期
10 陈坚;;公民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之比较及基于中国情况的思考[J];中国非营利评论;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艳翎;;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周寅康;金晓斌;;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朱孔来;;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探讨[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经营的管理就是对质量的经营[A];2001年度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经验汇编[C];2002年
5 栾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系统分析研究[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王建新;北京建立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N];人民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史晓菲;幸福指数成衡量社会发展新标杆[N];消费日报;2006年
3 记者 杨学聪;本市建立和谐社会评价体系[N];北京日报;2006年
4 橡子;幸福与和谐指数折射社会演进晴雨[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丁仁能;幸福指数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N];中国信息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进军;全民健身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花拥军;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陈阳;大连市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90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190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