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静电纺丝法制备一维氧化物纳米材料及其传感和发光性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2 21:50
【摘要】:由于一维(1D)氧化物纳米功能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潜在的应用价值,而获得了研究者的青睐,并发展成为了一个富有新鲜感以及充满新机会的研究领域。在诸多关于一维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中,静电纺丝法作为一种极其灵活的材料制备方法,它多样化多角度地调控一维材料的形态、结构、组成甚至宏观外貌。随着人类社会地发展以及科研水平地提高,人们不再拘泥于对于现有电纺材料地研究,或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饰,或是改进其一维形貌,并希望获得改善的性质或是发现某些新的应用。其中,由于稀土修饰的1D氧化物纳米结构拥有源自4f电子壳层的独特的性质,一直受到学术界地广泛关注并有着十分广泛地应用。人们对稀土修饰的1D纳米结构地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发光领域,而且还扩展到其他重要的方面,如传感领域。但稀土元素众多,各项性能“似是而非”,因此系统地研究1D纳米尺度下稀土元素对1D功能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光学和传感性能的影响,对于基础性质认识以及新材料地开拓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以静电纺丝和稀土修饰的1D氧化物功能材料作为两条主线贯穿全文。一方面,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不同材质的纳米线(NWs)和纳米管(NTs),并侧重于对纳米管的研究,对影响NTs形成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地控制,对形成机制进行了解释。另一方面,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稀土修饰对一维电纺氧化物材料的发光和气敏传感性能的影响,并得到一些有趣的结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首次利用静电纺丝法合成了尺寸均匀的LaPO4:Eu NWs和NTs,并通过改变电纺前躯体溶液中无机物同聚合物之间(Io/PVP)的比值对它们的晶相结构、形貌以及发光性质进行了调控。当Io/PVP的比值逐渐降低时,热处理后的样品由于PVP的影响会发生从LaPO4到La3PO7的相变。当样品的晶相逐渐从LaPO4变化到La3PO7时,Eu3+的5D0-7FJ发光强度逐渐降低,5D0-7F2与5D0-7F1发光强度的比值(I(5D0-7F2)/I(5D0-7F1))显著增加,5D0-7F2跃迁的荧光寿命逐渐降低。在La3PO7基质中Eu3+发射强度的降低与表面吸附的水分子以及和Eu3+周围局域环境相关的/(5D0-7F2)//(5D0-7F1)比值的增加相关。从样品LaPO4到La3PO7不断缩短的荧光寿命,主要受辐射跃迁速率以及无辐射跃迁速率的影响。 (2)制备了具有次孔状结构的In2O3 NTs和NWs电纺材料。所制备NTs的直径为80nm,壁厚为15 nm; NWs的直径为120 nm。我们系统地研究了In2O3NTs和NWs对H2S气体的气敏传感特性。测试结果表明,In2O3 NTs和NWs气敏元件在室温下对稀薄(测试范围为1-100 ppm)的H2S气体具有良好的响应,并表现出优秀的选择性、抗干扰性以及稳定性。建立了热力学动力方程模型计算不同温度下In2O3 NTs和NWs气敏元件的响应和恢复势垒高度。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在较低的温度范围(25-160℃)In2O3的硫化机制占有主导地位,在相对较高的温度范围(160-300℃)表面吸附是主要的传感机制。 (3)制备了具有次孔状结构的In2O3:RE (RE= Gd. Tb,Dy,Ho.Er, Tm, Yb)NTs系列样品,并研究了不同RE元素的掺杂对In2O3 NTs的结构和H2S气敏特性的影响。发现随着掺杂稀土元素原子序数的逐渐增加,In2O3 NTs的带隙能量和室温下的电阻逐渐升高,晶格常数有减小的趋势。In2O3:RE NTs气敏元件的灵敏度同未掺杂的In2O3 NTs气敏元件相比有规律而显著的提高,响应时间也明显缩短。其中In2O3:Yb NTs是性能最好的一个,它在室温下对20 ppm H2S气体的灵敏度为1241,响应时间为49 s,同In2O3 NTs气敏元件相比,灵敏度提高了7倍,响应时间缩短了1/4。 (4)利用静电纺丝法首次制备了具有次孔状结构的In2O3-CeO2 NTs系列样品。通过调整二元复合物中In2O3和CeO2的摩尔比,NTs的直径和壁厚可以分别在90nm到180和15 nm到9 nm之间调控。随着二元复合物中CeO2含量地增加,样品的带隙以及表面氧空位含量均变大。对In2O3-CeO2 NTs系列气敏元件进行了不同温度下对H2S和丙酮气体的气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二元复合物中CeO2含量适当的时候,In2O3-CeO2 NTs气敏元件可以实现在低温下(25-110℃)对H2S进行探测,气敏传感机制属于硫化机制;在高温下(300℃)对丙酮气体进行探测,气敏传感机制属于吸附机制。In2O3和CeO2的摩尔比为3:1的In75Ce25 NTs气敏元件是性能最好的一个,它在80℃的工作温度下对H2S气体的灵敏度值为498,在300℃的工作温度下对H2S气体的灵敏度值为30。与In2O3 NTs气敏元件相比,In75Ce25 NTs气敏元件具有更短的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以及更低的反应势垒高度。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宝富,卢革宇,孙良彦;表面气氛处理对气敏元件特性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4年10期

2 金建东,,王长虹;用PECVD制备的SnO_2薄膜气敏特性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1994年S1期

3 郑顺镟,郭斯淦,黄亮平;二维光学薄膜的气敏反射光谱特性[J];分析测试学报;1996年06期

4 傅铁祥,曹军,陶钧;2,2′-联吡啶-1,1′-二氧化物与铜(Ⅱ)的气敏配合物合成及其应用[J];化工学报;2004年01期

5 邱芯薇,潘志娟;天然高聚物的静电纺丝技术及应用[J];丝绸;2005年11期

6 李栋;宁宇;;ZnO-TiO_2微/纳米纤维的制备[J];化学工程师;2007年12期

7 付文丽;康为民;程博闻;李全祥;;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工艺原理、应用及发展前景[J];现代纺织技术;2009年01期

8 郑笑秋;范立佳;王进贤;董相廷;薛冉;郝宇冬;;静电纺丝法制备ZnFe_2O_4纳米纤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吕玮;陈顺玉;陈登龙;陈育民;谢珍珍;;ZnO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冯玉;敖日格勒;;静电纺丝法制备木质素基纳米纤维[J];造纸科学与技术;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爽;张宇鹏;吕凯波;阮圣平;刘彩霞;李昕;刘聪;;三种气敏特性分析方法的对比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刘跃;王东兴;焦兵兵;;Al/CuPc/Cu肖特基气敏二极管制备与特性[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李秀艳;刘会超;;激光熔体静电纺丝法制备PET微纳米纤维[A];“力恒杯”第11届功能性纺织品、纳米技术应用及低碳纺织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孟阿兰;张李娜;邱燕燕;李镇江;;静电纺丝法制备β-SiC/SiO_2纤维及其光致发光性能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5 林伟;黄世震;陈伟;;纳米α—Fe_2和O_3的制备及气敏性能检测[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刘洋;马贵平;聂俊;;单针头静电纺丝法制备透明质酸/聚乙烯醇核壳纳米纤维[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梁斌;潘凯;曹兵;;基于静电纺丝法的新型结构复合分离膜的制备[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焦正;王艳丽;李珍;王德庆;顾建忠;吴明红;;喷射共沉淀法制备纳米铁酸钴及气敏性能表征[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9 张京楠;曹新宇;马永梅;杨青林;江雷;王佛松;;静电纺丝法制备SMPU薄膜及其响应速度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王德军;林艳红;张清林;王雪松;谢腾峰;;ZnO纳米粒子表面电荷特性研究[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 肖裕华;用气敏传感器控制排气扇电路[N];电子报;2006年

2 湖北 朱少华;金龙CPT8A型自动抽油烟机工作原理及故障检修[N];电子报;2006年

3 广东 刘瑞屏;三桁瓦YP5-4ⅡC型抽油烟机电路与检修[N];电子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邹本X;清剿油烟“杀手”[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5 河北 王春明;半导体气敏器件简介[N];电子报;2002年

6 吴琼;谈谈陶瓷湿度传感器及其发展动向[N];北京电子报;2001年

7 重庆 邹林;厨房电器的发展方向——智能化[N];电子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黄标;智能化厨卫电器走俏市场[N];中山日报;2006年

9 辽宁 车全阔;全自动抽油烟机控制电路[N];电子报;2002年

10 庆恒;鸡、“狐”同上战场为哪般?[N];中国国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琳;静电纺丝法制备一维氧化物纳米材料及其传感和发光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小岩;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气敏、光催化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刘延霞;低维氧化锌功能材料的气敏、发光及场发射性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闫爱华;水热法制备微/纳米结构WO_3及其气敏与光电性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何洪;取向多孔导电聚乙烯醇(聚氨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气敏行为[D];重庆大学;2012年

6 栾春红;二氧化锡多孔纳米固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陈大竞;纳米聚合物单纤维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史志存;电子鼻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0年

9 李莉;复合钒酸基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10 李建平;微结构气敏传感器与电子鼻研究[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健强;溶胶凝胶法二氧化锡薄膜气敏光学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浩;光激发气敏传感及其高通量表征装置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周二根;Zn-Sn-O薄膜的共溅法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4 樊玉凤;溶胶凝胶法纳米复合薄膜气敏光学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周琼;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性能测试热激发平台的开发与性能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赵华;纳米氧化锌和氧化锡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7 张洁;三氧化钨气敏机理的密度泛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徐紫凤;层状前驱体拓扑转变制备复合金属氧化物在气敏传感中的协同作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9 冯庆;TiO_2半导体薄膜的光催化和气敏性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10 侯建梅;静电纺丝法制备多元氧化物纤维[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4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584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f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