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16:08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劳动公益诉讼作为公益诉讼的一种,是公益诉讼制度在劳动权益保护领域的适用。当前,由于我国有关劳动公益保护的立法阙如,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事件频频出现,比如侵害劳动者平等就业权、提供不符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设施和环境、违反最高用工时间以及拖欠劳动者工资等。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在维权的过程中却显得无力应对。因此,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且弥补了我国传统诉讼法在解决劳动纠纷和维护劳动公益方面的缺陷,增强纠纷的可诉性,使得实体权利真正落到实处。 文章通过调查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比较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公益诉讼制度,并结合我国现有的公益诉讼理论和实践基础,从劳动公益诉讼概念的界定入手,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并就劳动公益诉讼与传统的私益诉讼和团体诉讼进行了辨析,论述了劳动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得出了劳动公益诉讼特有的适用领域。随后根据我国的立法和实践现状,,提出了当前我国建立劳动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章在借鉴国外先进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劳动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受案范围以及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我国应在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中,实现原告的多元化;赋予工会和检察机关劳动公益诉权;明确界定劳动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将侵害劳动者就业权、违反劳动法中规定的最低标准的行为以及拖欠劳动者薪酬的行为纳入其中。文章着重就劳动公益诉讼的保障制度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由中级人民法院承担一审公益诉讼案件的观点;根据原告主体的特殊性设计了合理的举证责任分配机制;为防止原告滥用诉权,明确了劳动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在劳动公益诉讼激励制度的设计中,提出了建立诉讼费用的转嫁制度、案外人奖励制度以及律师援助制度的建议;针对法院判决执行难的问题,提出建立劳动公益诉讼的执行保障制度的观点。以期通过上述制度的设立,使得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能够顺利实施并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劳动纠纷 公益诉讼 劳动者权益 诉权社会化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2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
- 1.2 文献综述9-10
- 1.3 研究方法10
- 1.4 结构安排10-12
- 第2章 劳动公益诉讼概述12-19
- 2.1 公益诉讼的源起与内涵12-13
- 2.2 劳动公益诉讼的界定13-16
- 2.2.1 劳动公益诉讼的含义13-14
- 2.2.2 劳动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14-15
- 2.2.3 劳动公益诉讼与团体诉讼15-16
- 2.3 劳动公益诉讼的特征16-17
- 2.3.1 劳动公益诉讼原告的多元化16
- 2.3.2 劳动公益诉讼目的的双重性16-17
- 2.3.3 劳动公益诉讼内容的公益性17
- 2.3.4 劳动公益诉讼程序的经济性17
- 2.4 劳动公益诉讼的理论依据17-19
- 第3章 我国确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9-23
- 3.1 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19-20
- 3.1.1 劳动行政规制能力的有限19
- 3.1.2 劳资协商法律机制的僵滞19-20
- 3.1.3 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匮乏20
- 3.2 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20-23
- 3.2.1 劳动公益诉讼法律依据20-21
- 3.2.2 劳动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经验21-23
- 第4章 域外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的考察23-29
- 4.1 大陆法系国家的劳动公益诉讼制度23-24
- 4.1.1 德国23
- 4.1.2 日本23-24
- 4.1.3 意大利24
- 4.2 英美法系国家的劳动公益诉讼制度24-27
- 4.2.1 美国25
- 4.2.2 英国25-26
- 4.2.3 印度26-27
- 4.3 比较与借鉴27-29
- 4.3.1 公益诉讼制度是维护公益的有效途径27-28
- 4.3.2 公益诉讼制度中原告的多元化28
- 4.3.3 建立有利于弱势群体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28-29
- 第5章 构建我国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建议29-40
- 5.1 提起劳动公益诉讼的主体29-31
- 5.1.1 工会29-30
- 5.1.2 检察机关30-31
- 5.2 劳动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31-34
- 5.2.1 侵害平等就业权的案件31-32
- 5.2.2 违反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案件32-33
- 5.2.3 违反最高用工时间的案件33
- 5.2.4 违反最低工资标准和拖欠劳动者工资案件33-34
- 5.3 劳动公益诉讼的程序设计34-37
- 5.3.1 诉讼管辖35
- 5.3.2 建立合理的证明责任分配机制35-36
- 5.3.3 劳动公益诉讼裁决的执行36-37
- 5.4 劳动公益诉讼的保障制度37-40
- 5.4.1 建立劳动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37-38
- 5.4.2 建立劳动公益诉讼激励制度38-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学筠;对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前置原则的反思和重构[J];法律适用;1999年03期
2 苏家成,明军;公益诉讼制度初探[J];法律适用;2000年10期
3 吕忠梅;;环境公益诉讼辨析[J];法商研究;2008年06期
4 葛萍;;农民工劳动安全卫生问题及工会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郑中华;;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的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陈亮;;美国关于原告资格功能之争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法学;2009年07期
7 陈冬;;环境公益诉讼的限制性因素考察——以美国联邦环境法的公民诉讼为主线[J];河北法学;2009年08期
8 曹明德;王凤远;;美国和印度ENGO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河北法学;2009年09期
9 张怡;徐石江;;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困境与对策分析[J];河北法学;2010年12期
10 刘祥国;;劳动公益诉讼:法理基础及原告资格的辩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4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7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