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治理理论视阈下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多中心治理理论视阈下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的“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成为改革成果惠及群众的重要指标。同时,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国家治理模式也向着“小政府大社会”转变,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与此相配套,社区体育服务管理工作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尽快健全其治理体系,逐渐提高治理水平,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本文采用文献法、系统研究方法等,在研究分析当代公共治理理论的重要成就——多中心治理理论内涵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现实情况,从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机制探讨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治理模式的应然状态。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治理主体包括政府主体、经营性主体、事业性主体和居民主体四种类型,各主体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和权力中心,在社区体育服务治理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每种类型又分别有若干具体单位或个人,在具体事务中参与者也会有所不同。政府仍是现阶段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和服务公平的保障者,但具体事务治理必须改变过去政府单边管理形式,应充分发挥其他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社区体育服务治理工作中来。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治理内容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服务供给,其中,服务供给是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政策、各主体间的行为规约等的制度建设和社区体育组织建设是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保障,把握着服务供给的方向和运行效率。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治理机制实质是一种多主体民主合作形式,包括制度建设中的合作、组织建设中的合作和服务供给中的合作,但任何形式的合作必须在法治的前提下进行。为了突出我国公共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意义,本章单列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法治保障一节,阐述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治理中硬法的不可或缺及软法在公共治理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法治化应是“软硬法兼施”的法治模式。法治保障既是制度建设的应有内容,同时其“软硬法兼施”之思想又必须贯穿整个合作机制始终。在坚持软硬兼施法治思想的基础上,社区体育服务治理的制度建设中的合作主要体现在软法制度创制途径的各主体合作,包括社会自治组织创制、不以组织形式出现的社区居民创制、国家与非政府组织共同创制中各主体的合作形式。成立社区居委会下的社区体育服务治理机构是社区体育组织合作的主要形式,社区体育服务治理的具体事务主要依靠该治理机构来完成,同时应加强社区体育治理机构在社会体育组织培育中的作用。服务供给中的合作具体体现在知识传播、设施配备、活动开展具体服务供给内容之中,依据供给内容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合作形式。
【关键词】:社区体育 治理 多中心 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1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20
- 1.1 选题依据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12-20
- 1.2.1 国外研究12-16
- 1.2.2 国内研究16-20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0-22
- 2.1 研究对象20
- 2.2 研究方法20-22
- 2.2.1 文献法20
- 2.2.2 系统研究法20
- 2.2.3 逻辑法20-22
- 3 基本概念内涵22-24
- 3.1 社区22
- 3.2 社区体育22
- 3.3 多中心治理22-23
- 3.4 治理模式23-24
- 4 结果与分析24-48
- 4.1 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主体24-28
- 4.1.1 政府主体24-25
- 4.1.2 经营性主体25-26
- 4.1.3 事业性主体26-27
- 4.1.4 居民主体27-28
- 4.2 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内容28-33
- 4.2.1 制度建设29-30
- 4.2.2 组织建设30-31
- 4.2.3 服务供给31-33
- 4.3 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机制33-48
- 4.3.1 法治模式33-35
- 4.3.2 多主体合作形式35-48
- 5 结论与建议48-50
- 5.1 结论48
- 5.2 建议48-50
- 参考文献50-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华;试论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及作用[J];体育函授通讯;2001年04期
2 张莹,周孟祥;论社区体育服务[J];山东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3 李井平,徐学慧;社区体育服务的发展前景及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王东亚;;论社区体育服务的三重本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年Z1期
5 陈青梅;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5年03期
6 陈瑞玉;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12期
7 徐艳玲;刘敏;;试论新时期社区体育服务[J];社会工作;2005年09期
8 吴耘;;论小康社会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有序化发展——兼论社区体育服务的概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张志坚;王磊;;论新形势下我国社区体育服务发展中的困惑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申存生;;小康社会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定位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邵国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社区体育服务情况的调查分析[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招惠芬;;广东佛山社区体育服务现状分析与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润斌;刘莉;;论社区体育服务的三重本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4 史维;;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供求关系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5 唐新江;;贵阳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姚武;赵文杰;;上海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李建国;;活性化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纪娟丽;社区体育服务中心:让体育服务民生给力幸福[N];人民政协报;2011年
2 卢苇;社区体育服务中心受专家肯定[N];中国体育报;2011年
3 卢苇;社区体育服务中心解决群体发展短板[N];中国体育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卢苇;社区体育服务中心推出积分计划[N];中国体育报;2011年
5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N];中国体育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国荣;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云;北京市基层社区体育服务信息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王晓云;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4 张琼;上海社区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庆贺琴;郑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信息化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黄浩杰;河南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服务需求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7 汪琴;武汉市社区体育服务信息化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张雨o
本文编号:279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7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