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善治研究:缺失、原因及路径选择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的善治研究:缺失、原因及路径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善治作为政治学、行政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术语,频频出现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之中,逐渐成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善治是以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管理过程,是良好且有效的最佳治理状态。探索善治之道、迈向善治政府,是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不懈奋斗的目标。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善治还远没有实现。从理论上来看,善治与善政、治理之间的概念界定不清晰,且由于善治理论植根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土壤之上,其在我国的现实基础存在着缺位状态。从结构上来看,我国治理的主体还很单一,并且实现善治所需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心理环境比较复杂。从过程上来看,善治在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从善治的表征性上来看,善治缺失外在表现为政府合法性减弱、透明度不高、回应不及时、法治不完善、有效性不足等。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传统、当代中国国情以及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弊端入手,分析善治在当代中国缺失的原因。从历史文化传统方面来看,传统政治文化中如“官本位”思想以及“讲人情”和“重面子”等传统“人治”思想等消极因素在当代仍有延续,加上传统二元对立社会结构下专制统治模式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完全瓦解,两者或多或少阻碍了我国良好治理状态的达成。从我国行政系统内部弊端来看,首先,行政人员行政伦理的缺失致使公共权力出现异化。其次,科层化的政府组织结构催化了行政之恶的显现。再次,根本性元制度以及实践层面的具体制度等保障善治实现的制度安排存在缺位。从当代中国国情来看,首先,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公权力和资本的非良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将降低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其次,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对维稳的重视减弱了其治理能力,降低了治理效果。再次,社会结构的单一性以及公民参政意识的缺乏等社会和心理条件的缺失,在客观上影响着我国的善治进程。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当代中国实现善治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一方面,从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流变趋势以及近年来不断增多的群体性事件中可以看出走向善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就目前经济政治社会状况而言,我国是具备实现善治的基础和条件的。在理论层面上,本文试图构建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善治理念即善治官僚制。因为善治与官僚制虽然看似矛盾,但却共同蕴含着政治民主化的价值内涵,可以互取所长,相互融合。在现实应用中,本文尝试在对国内外治理或善治评估体系研究的回顾及反思中,构建适用于我国的善治评估体系框架。这一框架着重在政府管理行为以及公民、社会参与行为这两个维度上评价善治的实现程度。最后,本文关注了温岭民主恳谈会这一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创新,认为其协商民主的性质以及对于公民参与的确认和保障,再加上其实践成效,应当而且能够成为我国实现善治的经验加以参考和推广
【关键词】:善治 缺失 原因分析 路径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8-9
- 0.1.1 选题背景8
- 0.1.2 研究意义8-9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0.2.1 国外研究现状9-10
- 0.2.2 国内研究现状10-12
-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12-13
- 0.3.1 研究方法12
- 0.3.2 研究框架12-13
- 0.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13-14
- 0.4.1 研究的创新之处13
- 0.4.2 研究的不足之处13-14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14-19
- 1.1 概念解析14-16
- 1.1.1 治理14-15
- 1.1.2 善政15
- 1.1.3 善治15-16
- 1.2 理论基础16-19
- 1.2.1 多中心治理理论16-17
- 1.2.2 新公共服务理论17-19
- 第二章 善治在当代中国政府管理中的缺失19-27
- 2.1 普治的理论性缺失19-20
- 2.2 善治的结构性缺失20-22
- 2.2.1 治理主体的单一性20-21
- 2.2.2 善治环境的复杂性21-22
- 2.3 善治的过程性缺失22-24
- 2.3.1 决策过程中的缺失22-23
- 2.3.2 执行过程中的缺失23
- 2.3.3 评估过程中的缺失23-24
- 2.4 善治的表征性缺失24-27
- 2.4.1 合法性减弱24
- 2.4.2 透明度不高24
- 2.4.3 回应不及时24-25
- 2.4.4 法治不完善25
- 2.4.5 有效性不足25-27
- 第三章 善治在当代中国缺失的原因分析27-33
- 3.1 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善治缺失的内在原因27-28
- 3.1.1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在当代的延续27
- 3.1.2 传统统治模式的影响力至今仍在27-28
- 3.2 行政系统内部的弊端:善治缺失的根本原因28-30
- 3.2.1 行政人员行政伦理的缺失致使公共权力出现异化28-29
- 3.2.2 科层化的政府组织结构催化了行政之恶的显现29-30
- 3.2.3 善治所需制度安排的缺位影响善治状态的实现30
- 3.3 当代中国国情:善治缺失的现实原因30-33
- 3.3.1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公权力和资本的非良性关系30-31
- 3.3.2 转型期政府对维稳的重视减弱了治理能力和效果31-32
- 3.3.3 当代中国实现善治所需社会和心理条件的缺失32-33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实现善治的路径选择33-45
- 4.1 当代中国实现善治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33-35
- 4.1.1 当代中国走善治之路的必然性分析33-34
- 4.1.2 当代中国走善治之路的可行性分析34-35
- 4.2 构建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善治理念——善治官僚制35-37
- 4.2.1 善治与官僚制相结合的可能性35
- 4.2.2 善治与官僚制的结合点35-37
- 4.3 构建善治评估体系37-41
- 4.3.1 国内外治理或善治评估体系研究回顾及评价37-38
- 4.3.2 构建善治评估体系框架38-41
- 4.4 温岭民主恳谈会式协商民主:实现善治的现实路径选择41-45
- 4.4.1 协商民主及其对于我国实现善治的理论价值41-42
- 4.4.2 温岭民主恳谈会及其对于我国实现善治的现实意义42-43
- 4.4.3 温岭民主恳谈会式协商民主对于我国实现善治的借鉴作用43-45
- 结语45-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国根;;治理、善治理论与党的执政变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王姝涵;;善治理论视角下的我国政府与公民社会关系浅析[J];职业圈;2007年23期
3 颜佳华;王升平;;论善治理论在我国地方公共管理中的适用性——基于善治理论缺失的考察[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郭跃;;试论善治理论中国化的渐进路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8期
5 陶国根;;善治理论视野下党执政能力的提升[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6 王辛梓;;善治理论视角下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性的流失及回归[J];群文天地;2012年05期
7 燕继荣;;善治理论3.0版[J];人民论坛;2012年24期
8 沈荣华,周义程;善治理论与我国政府改革的有限性导向[J];理论探讨;2003年05期
9 苑丰,刘武芳;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善治理论的引介[J];大连干部学刊;2005年03期
10 谢晓;于荣萍;;善治理论下的我国治安管理模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树民;以善治理论指导完善治安调解制度[N];人民公安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邵薪运;善治式政府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恒宇;当代中国的善治研究:缺失、原因及路径选择[D];东南大学;2015年
2 韩宏震;基于善治理论的公安规范化执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肖柳保;善治理论下工程腐败治理机制创新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泮海苹;善治理论视角下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其困境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5 丁莹;善治理论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6 赵艺;基于善治理论视角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治理路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7 郑青;关于推进我国政府善治的新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劲峰;善治视角下的我国校车安全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9 沈春兰;政府善治视域下我国第三部门的培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柳;善治思维下我国政府电子治理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的善治研究:缺失、原因及路径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90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