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内涵辨析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05:03
本文关键词:“协商民主”内涵辨析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政治发展方向的讨论在世界引起关注,20世纪90年代成为显学的协商民主,,尤其引人瞩目。那么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到底如何?回答这一问题要立足对协商民主内涵的把握,及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学界普遍认为协商民主是对古典民主价值与程序的复兴,认为是参与而非选举才是通向民主的根本,强调通过对话,改变偏好,达成共识,形成决策。就此而言,协商民主对于促进公民参与,提高公民知能,保证决策科学性与合法性,巩固并提升民主质量等发挥着直接而有效的作用。并且,其关于民主规范性意义的重新肯定,对于现行民主制度更加是一种警醒。但是,协商民主面临最大的挑战也在于此,其实质上是民主的理想,甚至是乌托邦。而民主自出现以来其关注的根本是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即“政道民主”而非简单的决策的合法性,即“治道民主”。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代议制仍将是民主的主流,协商民主只能是作为代议制的适当补充而非替代。 就当前中国而言,一方面,经济社会日益多元化的现实对民主政治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治传统仍有路径依赖作用,并不提倡竞争性的政治价值取向。而且,在缺乏民主法治传统的国家贸然建立民主政治,仍存在隐患。中国可以借鉴协商民主,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近年来兴起的基层民主实践。但是,实际上这些实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协商民主,而是一种咨议民主。真正意义上的协商民主确实构筑了民主理想的蓝图,但是其在现代社会中运行的条件和成本极高,而且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更不能逆时代之潮流,不论是从保证权力来源的合法性还是确保现代政治运行的效率方面,代议制民主形式仍有其无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协商民主 自由主义民主 咨议民主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82;D62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9-11
- 1.2 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11-18
- 1.2.1 协商民主理论内涵的研究现状11-13
- 1.2.2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适用性的研究现状13-18
-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18-21
- 1.3.1 论文研究方法18
- 1.3.2 论文逻辑框架18-21
- 第二章 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21-28
- 2.1 民主理论的历史演变21-24
- 2.1.1 古典民主21-22
- 2.1.2 自由主义民主22-24
- 2.2 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与发展24-28
- 2.2.1 协商民主理论兴起的原因24-26
- 2.2.2 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与发展26-28
- 第三章 协商民主的理论内涵28-34
- 3.1 协商民主的内涵28-30
- 3.1.1 协商民主是直接民主而非代议民主28-29
- 3.1.2 协商民主是共识民主而非多数民主29
- 3.1.3 协商民主更倾向于共和主义民主而非自由主义民主29-30
- 3.2 协商民主与自由主义民主的关系30-34
- 3.2.1 协商民主是对自由主义民主的补充而非替代31-32
- 3.2.2 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的高级形态32-34
- 第四章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流变34-40
- 4.1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理论误读34-38
- 4.1.1 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起点与出路吗?35
- 4.1.2 “Deliberation”——协商还是审议?35-36
- 4.1.3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基层民主实践是协商民主吗?36-37
- 4.1.4 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利于协商民主发展?37-38
- 4.2 协商民主还是咨议民主:中国的现实分析38-40
- 4.2.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基层民主实践是咨议民主38
- 4.2.2 相较于协商民主咨议民主的特征38-40
- 第五章 协商民主的实践条件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40-47
- 5.1 协商民主的实践条件40-44
- 5.1.1 协商民主的内生条件40-41
- 5.1.2 协商民主在现代社会运行的条件41-44
- 5.2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适用性44-47
- 5.2.1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背景44-45
- 5.2.2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适用性45-47
- 第六章 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会”的过程分析47-53
- 6.1 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会”的阶段分析47-49
- 6.1.1 初始阶段:温岭市松门镇“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论坛”47-48
- 6.1.2 发展完善阶段:“民主恳谈会”的决策咨询功能正规化48
- 6.1.3 制度化阶段:“民主恳谈会”成为正式的决策程序48-49
- 6.2 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会”的解析49-53
- 6.2.1 决策过程与结果易被操纵49-50
- 6.2.2 民主恳谈成本过高50-51
- 6.2.3 “民主恳谈会”生命力堪忧51
- 6.2.4 其他隐性问题:拖延导致效率低下51-53
- 第七章 结论53-57
- 7.1 研究结论53-55
- 7.2 研究局限55-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63-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俊尧;;协商民主与基层实践:对“民主恳谈”模式的再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2 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06期
3 李凯;李永洪;;东亚民主化过程比较分析——以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为比较对象[J];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02期
4 胡伟;;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党内民主模式的选择[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01期
5 向玉琼;;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提升[J];理论导刊;2007年04期
6 冯志峰;;协商民主:理论内涵与中国语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王洪树;;国内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综述——现实启迪、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J];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8 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协商民主”内涵辨析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98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