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社会”概念的法理解读

发布时间:2017-04-14 06:18

  本文关键词:“社会”概念的法理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作为一个大众熟知的词语,其概念并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不同的学术领域对社会的概念理解不同。哲学家将社会视为与自然相对应的领域,是人们从野蛮状态进入到了文明状态;社会还是与个人相对应的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有机体,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共同体。在社会学家的理论中,社会学家大多数是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运动、社会功能等角度对社会概念进行解析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的内部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冲突论主张,相对于社会的和平状态而言,冲突是社会的另一种常见状态,社会普遍存在着矛盾与冲突。社会进化论强调,社会是一个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哲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与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可以统称为非法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二者是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社会的概念进行解读与分析的。而本文的重点是探讨法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法学意义上的社会是指主要依靠法律来管理社会事务、以实现民主、法治为目标的社会。对法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进行解读,厘清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市民社会、与法治国家相对应的法治社会、法治语境下社会管理创新的社会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上把握:从发生学意义上来看,市民社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结构学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的概念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中,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人类一切物质交往的总称,是构成国家以及其他上层建筑的基础;功能学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和法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和法。与法治国家相对应的法治社会,二者共同构成法治的两个范畴,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法治国家是法治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语境下社会管理创新下的社会,是社会建设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其强调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实现社会建设的法治化。从这几个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的概念进行解读,明确社会在不同领域的概念,为充分发挥社会在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 市民社会 法治社会 社会管理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0-05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导论8-10
  • 第一章 非法学意义的社会概念分析10-22
  • 一、哲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10-15
  • (一) 与个人相对应的社会10-13
  • (二) 与自然相对应的社会13-15
  • 二、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15-22
  • (一) 从社会内部结构的组合角度对社会概念的解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15-18
  • (二) 从社会内部结构的矛盾对社会概念的解读——社会普遍存在着冲突与竞争18-19
  • (三) 从社会运动角度对社会概念的解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19-22
  • 第二章 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市民社会22-40
  • 一、市民社会的多重解读23-37
  • (一) 发生学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的概念23-31
  • (二) 结构学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的概念31-33
  • (三) 功能学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的概念33-37
  • 二、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37-40
  • 第三章 与法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法治社会40-52
  • 一、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概念分析41-43
  • (一) 法治国家的概念分析41-42
  • (二) 法治社会的概念分析42-43
  • 二、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的关系43-45
  • (一) 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的辩证关系43-44
  • (二) 法治国家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44-45
  • (三) 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45
  • 三、法治国家建设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同步性45-52
  • (一)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对立46
  • (二)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46
  • (三) 培养大众的法治意识46-48
  • (四) 法治政府建设与社会权力回归48-52
  • 第四章 法治语境下社会管理创新的社会——社会建设52-61
  • 一、社会建设的基础理论52-54
  • (一) 社会建设的理论渊源52
  • (二) 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52-54
  • (三) 社会建设的法治化诉求54
  • 二、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的基础54-56
  • (一) 社会治理的内涵与特征54-55
  • (二) 善治——社会治理的良性状态55-56
  • 三、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建设的法治化56-61
  • (一) 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56-57
  • (二) 社会管理创新之“创新”57-58
  • (三) 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建设法治化的路径选择58-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5
  • 致谢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严;;“社会”范畴的多维向度[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2 刘旺洪;;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治理的法治化[J];法学;2011年10期

3 徐显明,谢晖;法治之法与法治之制[J];法学;1998年10期

4 王新生;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J];南开学报;2000年03期

5 郑杭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J];社会学研究;2011年04期

6 李景鹏;;中国公民社会成长中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7 夏锦文,蔡道通;论中国法治化的观念基础[J];中国法学;1997年05期

8 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9 方朝晖;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10 荣剑;马克思的国家和社会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本文关键词:“社会”概念的法理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05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3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