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

发布时间:2017-04-14 07:16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处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人们来说,却是一段不短的历程。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多年,正以其恢弘成就、非凡业绩、巨大转型,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农民,作为占中国人口比例最高的社会群体,其身上凝聚着共和国奋斗创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说,新中国农民的变迁就是新中国发展、进步、成长的缩影和生动映照。这是因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而作为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农民,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乃至今后历史发展最好的见证者。 本文聚焦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历史变迁,就是从宏观的视角,从总体上综合分析中国农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演变轨迹,即中国农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本文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首先系统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演变的历史脉络,以史为基础,着重从生产生活状况、阶层结构及社会流动、社会地位、社会心理等五个层面来展现农民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轨迹。 从历史轨迹来看,传统社会中的中国农民因不掌握生产资料,处于被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农民,日复一日、周而复始,重复着简单的农业生产,这种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民生活的封闭性和狭隘性,同时这种单一、封闭的生产生活状态又进一步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的保守、不思进取、重经验而轻科学、重感性而轻理性等复杂的社会心理。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的中国农民经历了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阶层结构、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变化。在生产方式上,农民经历了由分得土地时的个体经营转变为到合作化时期的集体统一经营;在生活方式上,农民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是现代文明慢慢渗透到农民生活中的过程;在阶层结构上,农民从单一的政治分层为主的阶层结构逐渐向以财富、权力、社会声望等的多元社会分层的过渡,在社会流动上,农民经历了由建国初期的无序流动向人民公社时期的停滞,凝固的转变;在社会心理上,农民从自我主体意识的增强到被政治化的运动所限制下的个体意识的缺失,从对民间神灵的崇拜转为对领袖的崇拜,从求富的心理到均平心理的转化。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农民从此也开始了向现代化变迁的新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在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浪潮中,经受了现代化的洗礼,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社会地位到社会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来看,在生产方式上,农民经历了由集体生产到家庭经营的转变,家庭成为生产和经营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家庭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不断增长;在生活方式上,农民逐渐改变了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下的生活状态,正在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消费型为主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经历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在阶层结构上,农民的阶层结构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正在从单一同质性的阶层结构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称的,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多元异质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农民的流动性较之以前逐渐增大;在社会心理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其社会心理也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状态,既有现代性的民主法治意识,又有传统道德观念;既有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又有传统小农的自由懒散。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历史演变轨迹的梳理,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中国农民正在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在这种转型的过程中,农民的转型和变迁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这既有体制机制上的,也有农民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既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也有观念上的原因。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民阶层结构不合理,阶层固化现象严重;二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不高、老龄化现象严重;三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受损,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突出;四是农村大量留守人员生活状况堪忧。 在当今中国,农民似乎成了社会问题的主要承载者,意思是说,农民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在现代化过程中,种种问题均由农民这个主要的社会群体来承担。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和应对。我们应该正视这些社会问题,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审视这些问题,分析问题的症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的化解这些问题。 从历史中走来,必定带着历史的痕迹,好的或者坏的,现代的或者传统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历史变迁,目的是为了预测未来中国农民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中国农民将走向何处?笔者认为,培育现代公民意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农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政治的民主化进程、社会的公民化和国家的法治化潮流不可阻挡,农民也将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现代公民意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中国农民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摒弃了传统农民身份化的内涵,赋予它职业化、知识化、公民化的新内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农民将实现它的华丽转身。我们期待着她的到来。
【关键词】:中国农民 历史变迁 发展趋势 发展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422.6
【目录】:
  • 内容提要4-6
  • Abstract6-13
  • 引言13-27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3-17
  • (一)选题背景13-15
  • (二)研究意义15-17
  • 二、研究现状17-19
  • (一)已有的研究成果17-18
  • (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8-19
  • 三、研究的难点、重点及本文的创新之处19-20
  • (一)研究的难点与重点19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19-20
  • 四、研究方法20-21
  •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20
  • (二)文献研究法20
  • (三)分析与综合的方法20-21
  • (四)实证研究法21
  • 五、研究思路21-22
  • 六、基本概念界定22-27
  • (一)中国农民22-25
  • (二)阶级与阶层25-27
  •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农民27-42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传统农民的认识27-33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农民的认识27-30
  • 二、列宁、斯大林对传统农民的认识30-32
  • 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的认识32-33
  •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的社会生活33-38
  • 一、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的生产状况33-34
  • 二、中国传统社会农民的乡土生活34-36
  • 三、农民的社会地位36-38
  •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的典型社会心理38-42
  • 一、小农意识及其产生38-39
  • 二、小农意识的具体表现39-42
  • 第二章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民42-67
  • 第一节 传统中的嬗变——中国农民(1949-1956 年)42-52
  • 一、农民的生产生活43-46
  • 二、农民的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46-48
  • 三、农民的社会地位48-50
  • 四、农民的社会心理50-52
  • 第二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中国农民(1957-1965 年)52-60
  • 一、集体化的生产生活52-54
  • 二、逐渐封闭的社会阶层结构与日趋凝固的社会流动54-56
  • 三、农民的社会地位56-58
  • 四、农民的社会心理58-60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民(1966-1977 年)60-67
  • 一、“革命化”的生产生活60-61
  • 二、僵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与非常态的社会流动61-63
  • 三、农民的社会地位63-64
  • 四、“革命化”的社会心理64-67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民67-104
  • 第一节 “自主性萌发” 的中国农民(1978-1992 年)67-77
  • 一、家庭生产的复归和基本温饱生活的到来68-69
  • 二、逐步松动的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69-73
  • 三、农民社会地位的理性复归73-75
  • 四、农民自主性社会心理的萌生75-77
  • 第二节 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1993-2002 年)77-85
  • 一、市场化进程中的生产生活77-78
  • 二、分化中的农民阶层结构与更加开放的社会流动78-81
  • 三、农民的社会地位81-83
  • 四、日益现代化的社会心理83-85
  •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中国农民(2003 年至今)85-96
  • 一、农民的生产生活86-87
  • 二、农民社会阶层结构的固化与社会流动性的减弱87-93
  • 三、农民的社会地位93-94
  • 四、农民社会心理中传统与现代的激荡94-96
  • 第四节 当前我国农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6-104
  • 一、农民阶层固化与低水平的重复流动96-98
  • 二、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空心化严重98-100
  • 三、农村大量留守人员生活状况堪忧100-101
  •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101-104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演变的原因与特征104-120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演变的原因104-111
  • 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民变迁的根本动因104-106
  • 二、所有制结构变化是农民历史性演变的前提条件106-108
  • 三、社会政策的变化是农民演变的外在驱动力108-110
  • 四、现代性社会心理的生成是农民演变的社会文化因素110-111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演变的特征111-120
  • 一、从生产生活状况看,农民由生产型向生产消费型过渡111-112
  • 二、从阶层结构看,农民正由封闭走向开放112-114
  • 三、从社会地位看,农民正由依附性主体向自主性主体过渡114-115
  • 四、从社会心理看,正在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变迁115-120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农民的发展趋势120-144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发展趋势的认识120-125
  • 一、农民的历史命运:在现代化过程中趋于消亡或终结121-123
  • 二、农民的生存空间:从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123-125
  • 第二节 西方学者对城乡发展及农民发展趋势的研究125-130
  • 一、霍华德:城乡空间布局——从田园城市到社会城市125-127
  • 二、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127-128
  • 三、孟德拉斯:传统农民的终结与现代农民的生成128-130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农民的发展趋势130-144
  • 一、农民的职业化131-135
  • 二、农民的知识化135-138
  • 三、农民的市民化138-139
  • 四、农民的中产化139-141
  • 五、农民的公民化141-144
  • 第六章 实现中国农民现代化的路径144-163
  • 第一节 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国际经验144-148
  • 一、美国:家庭农场式经营144-145
  • 二、日本:通过农协提高农民市场竞争力145-146
  • 三、韩国:通过新村运动改造农民146-148
  • 第二节 农民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公民148-151
  • 一、现代公民的内涵148-149
  • 二、现代公民权及其在我国的发展149-151
  • 第三节 推进农民现代化的路径151-163
  • 一、农业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151-152
  • 二、农村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152-154
  • 三、城乡一体化的制度环境是农民现代化的制度保障154-157
  • 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农民现代化的核心157-163
  • 结语 中国农民的未来:现代公民意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163-165
  • 参考文献165-178
  • 致谢178-1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芬;贾万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农民的经济地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北方经济;2011年18期

2 李全喜;赵玲;;社会转型以来农民流动的特点与趋势[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袁艳红;朱强;;韩国、日本经验对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杜丹;;转型时期我国农民心理特征分析[J];沧桑;2009年01期

5 凌总成;;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农民问题的主线和历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徐浩斌;周明;;韩国新农村运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6年10期

7 宋桂祝,柳玉芬;赋权于民 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J];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09期

8 程同顺;如何提高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J];党建研究;2003年10期

9 ;农民工问题要从根上治——访陆学艺[J];读书;2003年07期

10 周晓虹;;《白领》、中产阶级与中国的误读[J];读书;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芳;[N];经济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文景;农民发展权益保障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05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4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