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参与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4 04:21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多种培养方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参与式教学的焦点与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基本一致,有效实施参与式教学是践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育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将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也做了修订。新教材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念,更加倡导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道德与法治课普遍呈现“死记硬背”的现象,片面追求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性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以上背景,笔者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分析当前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参与式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根...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小结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课例研究方法
        4.观察法
    (四)创新之处
一、参与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参与式教学
        2.道德与法治课参与式教学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1.开放性
        2.创造性
        3.主体性
        4.合作性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建构主义理论
        3.人本主义理论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参与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
        3.有利于加快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推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参与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参与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度低且参与范围窄
        2.教师对参与式教学应用不当
        3.参与式教学运用频率和普及率较低
        4.教学评价僵化单一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参与式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
        2.教师运用参与式教学的能力不足
        3.学校对参与式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4.应试教育观念制约参与式教学的实施
三、改进参与式教学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的意识
        1.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乐于参与
        2.营造良好参与氛围,使学生勇于参与
        3.提高学生参与能力,使学生善于参与
    (二)提高教师参与式教学素养
        1.树立参与式教学的新理念,科学设计参与式教学
        2.寻求多种形式的参与式教学活动
        3.完善参与式教学策略
        4.提升参与式教学实践能力
    (三)增强学校对参与式教学的重视程度
        1.营造参与式教学的应用环境
        2.开发参与式教学的课程资源
        3.组织参与式教学的专业培训
    (四)构建合理完善的参与式教学评价体系
        1.丰富参与式教学的评价内容
        2.形成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
        3.建立多角度参与式教学评价标准
四、参与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实践——以《遵守规则》一课为例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2.学生准备
    (二)教学分析
        1.课标分析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学情分析
        5.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3.课堂小结
        4.课后拓展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本文编号:3136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136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a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